卢肃
卢肃、妻子管林与孩子在延安鲁艺时的照片
神州乐器网讯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朝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72年前,这首响遏行云的战歌,传遍燃烧着抗日烽火的祖国大地,时经七十余年传唱至今,那激昂的旋律伴着充满斗志的歌词依旧雄壮有力地响彻耳边,然而人们在高唱它的时候,却很少知道他的曲作者卢肃,也很少知道这首歌的来历。8月19日,记者在北京倾听卢肃女儿卢乔讲述《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故事。
行军创作,日寇子弹打穿他的军用水壶
卢肃(1917-2004),原名卢方平,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中医世家。他自幼酷爱音乐,对流行于家乡的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有广泛的接触。读书期间,接连发生的“九·一八”“八·一三”事件,对他心灵震动极大,于是他决定投身反日的爱国学生运动,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卢肃参加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他们趁着西区慰问演出的机会,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进入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延安鲁艺——让卢肃走上了专业音乐道路。在那里他师从冼星海,并学习作曲和指挥,1939年,他成为鲁艺的一名音乐教员。之后,他随延安院校深入敌后方晋察冀边区办学(华北联合大学)。从延安到河北平山,这支文化纵队行军2500里,山高路险,闯过敌人枪林弹雨和道道封锁,途中遭到日军袭击,子弹打穿了他的军用水壶,他幸免于难。长途跋涉中,他作词谱曲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古道行军》。歌中唱道:“高原古道,涂着英雄的血汗,年轻的歌声,滋润着田园。跨过激流,越过高山,为救民族危亡,不怕一切艰险。冲到敌后方,开展游击战……”这首进行曲,一经谱出立即在青年中传唱开来。
1939年,卢肃赴晋察冀根据地边区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晋察冀根据地期间,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谱写了大量的抗战作品,有大合唱、歌剧和许多群众歌曲,像《华北人民进行曲》《春耕大合唱》《毛泽东之歌》等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联大’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支边学习、边生产、边宣传、边战斗的游击队,全部学员都生活在农村,与群众同吃在一个锅里,睡在一铺炕上,环境非常艰苦。”卢乔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每回忆起这段生活,总是情不自禁地伤心,“他常说,‘我自己遭受的这些苦难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只要一想到老百姓遭受的罪我就忍不住难受’。”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卢乔深有感触,她回忆道,“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但是听着母亲讲述,真的是血腥、残酷的。有一次我们部队被打散了,我的母亲和其他战友被日军包围在白洋淀,因为他们都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无法识别,狡猾的鬼子使出一条毒计,把不会说当地话的人全部用刺刀挑死了。由于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所以才侥幸逃过这一劫。但是她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死于鬼子的刺刀下……”妻子险些丧命,也让卢肃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中国人民站起来共同抵抗才能打败日寇侵略者,就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创作出了那首传唱至今的《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是为反“扫荡”而作
1942年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也是“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难时期。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扫荡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根据边区总的部署组成了两个队,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地区参加斗争,当时刚到西北战地服务团不久的卢肃跟着平山队来到黄泥县。西北战地服务团平山队为了配合保卫麦收、对敌抢粮的任务,需要在当地一天一个村进行巡回演出和宣传工作,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当地的减租减息斗争。1943年,广大农民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奋起斗争,产生了巨大力量,这给了卢肃很大的启示。“为了配合这场战斗,团里的牧虹同志找到了我父亲,两人决定在三四天的时间里,突击创作一个小型歌剧,名字就叫做《团结就是力量》。当牧虹写完了这个小歌剧的时候,觉得总体效果还不错,就是结尾缺了点什么,于是就决定写一个结尾的曲子,牧虹写完了词之后拿给我父亲,我父亲不一会儿就把这个曲子写出来了。”卢乔说道。
当时没有舞台,歌剧演到结尾时,演职人员都跑到场地中间,大家互相挽着臂膀共同唱着这首歌。演出结束后,这首歌就不胫而走,从解放区传到国统区,最后传遍全国。“这个歌剧虽然很简单,但是这首《团结就是力量》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大到我父亲都没想到,它能传得这么快,这么广。这首《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到今天依然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心声,为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敲响了丧钟。”卢乔义正言辞地说。
歌曲在白色恐怖下秘密流传
1945年抗日战争宣告胜利,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卢肃又从华北地区进军到北平城外。在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有一天,他在清华大学突然听到了学生们在唱《团结就是力量》。“当时我父亲很惊讶,他也不知道这支歌是怎么传到北平学生中来的,学生也不知道谁是这支歌的作者。据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秘密流传的歌篇上也没有作者的署名,但是这支歌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心声,他们在游行示威中挽起臂膀,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迎着国民党军警的水龙、刺刀冲锋。《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把人们的斗志豪情凝结成了钢铁。”卢乔回忆道。
《团结就是力量》的音乐不但铿锵有力,而且曲调流畅,色彩鲜明,容易上口。接连向上的六度大跳进不但形成了这支歌曲的特殊风格,又充分运用了五声音阶的素材,使作品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在音乐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优秀遗产,吸收了外国近代音乐的艺术成就。所以它不但冲破黑暗势力的重压,迅速流传,而且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久唱不衰。从解放战争起,《团结就是力量》不但在北平唱,在重庆唱,在昆明也唱。人们把它当成是一首全国的民族运动战歌。”卢乔激动地说。
直到1950年中国人民唱片厂邀请中国儿童剧院录制这支歌时,才正式认定它是牧虹、卢肃的作品。在那次录音时,由卢肃本人订正了曲谱在秘密流传中形成的讹错。“后来,中国革命博物馆在收藏的文物中发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油印本,他们请我父亲来鉴定,我父亲惊奇地发现那本《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本没有作者姓名,而且歌曲还是印在一本油印的账册里面的。可见它是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冒着风险秘密流传的。”
每当国家危难这首歌就会响起
“我父亲写了不少作品,其他一些作品也曾在全国或一些地区流传过。这首《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在今天依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的歌词它的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可以鼓舞人民的士气。所以这首歌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成为了‘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有力武器,在建国之后,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首歌总会响起。”
1998年洪水来袭,当时松花江、长江、嫩江纷纷告急,很多领导都上了一线,鼓舞那些抗洪抢险官兵的士气。“当时长江口举行了一个抗洪晚会,当天晚会的主持人朱军后来告诉我,那天中央来了密电,说如果长江口堵住了,晚会就继续进行,如果一旦决堤,晚会的所有节目都得停下来,大家齐唱《团结就是力量》为前线的抗洪人员打气。”卢乔回忆说。
“父亲这个人就像他写的这首《团结就是力量》一样,简单质朴,但却是那样的坚强,文革时期我父亲曾被扣上‘三反’分子的帽子,在接受改造的日子里,我们都担心父亲活不下去了,有一次我悄悄地来到父亲‘改造地’看他,屋子里四壁徒墙,唯独窗台上的一个装打火石的塑料袋吸引了我的注意,袋子上面放了半截土,土里竟然种着一棵小瓦松,当时我顿时就明白了,父亲的生命就像这棵瓦松一样,不论在多么艰难的岁月里,都是那样的顽强,对生活充满了斗志。他的人生就像这首歌曲一样,时时刻刻地教育着我们,在困境中坚强,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