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为了拯救“洪洞道情”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村20多人在没有报酬、没有资金、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倾心投入,他们决心——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田野飘香。
洪洞县刘家垣镇黄村。黄昏时分,淡黄色的余晖静静地洒落在晋南这个普通的丘陵乡村。从街面一处简易二层小楼,袅袅传来幽雅缠绵的戏剧音乐,给静寂的乡村平添了不少生机。这是该村道情班的乡亲们正在排练传统道情剧目 《苏三起解》,一年多来,这样的排练几乎从没间断。
从去年8月黄村被列为全县 “洪洞道情戏剧培训基地”以来,在县戏剧家协会及刘家垣镇大力支持下,黄村“洪洞道情”班20多人一心痴迷“道情”艺术,不避寒暑、勤学苦练,现已能熟练演出8部折子戏,唱两天也不重样。县戏剧家协会主席贺伟介绍说,道情班先后登台演出20多场次,颇受群众欢迎。
没有报酬、没有资金,学员们甚至没有固定收入。是什么力量赋予了一个农村道情班新的传奇?
一个勇于担责的带头人
洪洞道情又称 “道腔”,形成于明清之际,后来不断吸收蒲剧、眉户、碗碗腔等戏剧及当地秧歌等地方民间音乐,调式节奏丰富,音乐风格独特,剧目内容别致,流传下来的有《龙虎山》《三英卷》等20多个传统曲目,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地方戏剧文化的鲜明符号。
66岁的贺伟曾担任洪洞县文化局副局长多年。在他看来,道情艺术日益面临人才断层的窘境,尽快建立道情基地,变送戏下乡为“种”戏下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已刻不容缓。
为选好洪洞道情戏剧培训基地这个点,他与协会一班人四处奔走,往返16个乡镇、30多个农村分会。通过实地调研、反复筛选,最终选定黄村。说起原由,贺伟扳着手指头:一是有田双生这样热心敬业的好领班,二是有一批痴迷戏剧的好学员,三是在这里学唱从零开始,可以保证每个动作、每句唱词的准确规范。
“学员们从对洪洞道情略有所知,到成长为一个个地道的道情演员,贺伟主席真是跑断了腿、操碎了心!”演员梁秋丽深有感触地说。筹备分会、挂牌运作、接送道情老艺人上门辅导等事宜,哪一样都离不开他的操持。黄村离县城足有25公里,一年多来,他至少往返了60多趟。不仅如此,还时不时把会员及道情老艺人接到县城他家里,隔三差五轮流培训。不说管茶管饭,就连学员来回10块钱的路费,都要硬塞到口袋里。
这样舍得花钱,是县戏剧家协会有经费吗?没有。协会农村会员多,他不忍心收取会员费。是贺伟家境富裕吗?也不是!老伴儿没有工资;孙子上学,开销他得全部负担;女婿前半年病故,还得时常贴补女儿一家的生活费用……这一切的一切,全靠他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至今,住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瓦房,逢雨便漏。早就说翻盖成平房,终因经济拮据一拖再拖。
在整理道情乐谱过程中,贺伟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传统道情剧目多没有现成乐谱,靠艺人们口口相传、手把手指导得以流传下来。他硬是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乐理知识,通过反复听磁带和请老艺人演唱,进行录乐谱、记唱词,仅《训子》《高老庄》《绱鞋》等折子戏乐谱就达100多页。他还编写和改编了 《韩略伏击战》《争媳妇》《法治精神进万家》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及反映农村现代生活的多部道情剧本。
一群热心道情的庄户人
在黄村道情班,凝聚了一群热心戏剧的庄户人。
负责人田双生今年64岁,年轻时就酷爱戏剧和体育。近年来,家庭的一连串打击,使他几乎万念俱灰。儿子前年病故,女儿又突患眼疾,几近失明。唯有对戏剧的念想,成为他的精神支撑。就因这一无言的许诺,他每天往返六七十公里。
道情班开办之初,缺这少那,困难重重。没有场地,老田便把自家一临街的二层门面房腾出来,粉刷一新,专门用于排练,平日水费、电费等日常开支也主动承担起来。洪洞道情老艺人经常来此指导传艺,他二话不说,吃住均安排在自己家里,让老艺人吃可口的饭菜,铺干净的被褥。
去年冬天,田双生因患食管癌在省城太原就医。躺在病床上,还是经常念叨戏剧分会的事,多次电话了解和安排村里戏剧排练情况。农历腊月底出院时,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回家后绝对要卧床静养。谁料,新年正月初六,他便召集全班人马,鼓乐奏鸣开始排练。打板时,老田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大伙既心疼,又感动。正因为有这样一位热心负责和舍得付出的好领头,黄村道情戏剧班自成立以来,学员从8人已发展到23人,每天下午5点至晚上9点4个小时的正常训练基本没有间断。
40多岁的刘英年初才加入道情班,为尽快掌握道情唱腔,不管遇到哪位道情老艺人,她都不厌其烦地请教,反复琢磨,她现在已能出演《训子》中的韩夫人和《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秋香等主角。在《重台》中扮演陈杏元的梁秋丽,每晚回家都带上乐谱,让学习音乐的女儿教自己,一学就过零点。一次,对着镜子练习台步动作时,太投入了,一不小心把衣柜上的大镜子一脚踢碎。唱小旦的刘凤英,刚开始学戏时,唱词“终南山”,三个字硬是学了三天。回家做饭还思谋唱腔要领,舀水时,把一瓢面倒进水缸……
说起学员的经历,乐队总监、老教师刘国顺总结了四个字:“爱”、“传”“苦”、“酸”。“爱”,源于对道情戏剧的痴爱;“传”,就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力争把道情艺术传承下去;“苦”,当别人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时,自己必须每天早起下地干活,以挤出时间参加排练;“酸”,心酸、辛酸。有来自家庭另一半的不理解、不支持,更有村里个别人的冷嘲热讽。但学员们懂得,他们做的事情,是丰富群众文化的大事、是传承道情艺术的大事!
一伙不图索取的老艺人
黄村道情班能有今天,更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原洪洞道情剧团一批当家演员的精心辅导和无私奉献。
李林文,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小生须生均能出演。缘于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尽管已届70岁高龄,现仍在洪洞大槐树景区《移民情景剧》剧组出任演员,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半,每天连演5场。今年春季,当贺伟试探着提出想让他辅导后,他毫不犹豫,一口答应。自此,每天下午演出一结束,便直奔黄村道情班,直到晚上十点多再返回家中,早点休息赶次日情景剧的表演。这样紧张的节奏,硬是一连坚持了半个月。
贾金平年近七旬,年轻时曾出演《龙虎山》中的韩湘子、《二度梅》中的梅良玉等多部戏剧和主演,在运城临汾一带颇负盛名。当看到学员们这么高的学戏热情时,他心里感到暖乎乎的,恨不得将一身武艺立刻传授给他们。膝关节刚动完手术,站立不稳,他就坐在椅子上逐字逐句地教道情唱腔,一遍不行,三遍五遍。
还有王秀英、王维海、张香兰等10多名老艺人,不顾年迈体衰,不讲条件,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先后多次来到这里,手把手、口传口地传艺,将自己的拿手绝艺不遗余力、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在贾金平心里,洪洞道情是洪洞戏剧祖传下来的一颗明珠,如果断送在他们这一代手里,那他们就成了洪洞的千古罪人!
而今,黄村洪洞道情班的发展顺风顺水,所属刘家垣镇党委、镇政府也特别支持,并拿出一定资金,专门为他们购置了服装和道情乐器。洪洞县戏剧家协会10月25日将举办送戏下乡启动仪式,届时,他们将作为一支主要力量,与协会所属6个分会、另外两个培训基地和8个培训点一起,开展为期一年的下乡进村义务演出活动。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