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歌剧《白毛女》背后的故事(组图)

来源: 2015-12-04 12:00

本报记者陈炜敏
歌剧《白毛女》背后的故事
       神州乐器网讯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70年以来,这一旋律曾让无数人动容,让人想起喜儿、杨白劳、大春……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活动近日在延安启动。12月8日,将登陆省会大剧院。《白毛女》背后都有哪些事?70年来,《白毛女》都走过了哪些路程?你知道山东版的《白毛女》吗?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为我们讲述《白毛女》背后的故事。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白毛女》的影响力很快走出黄土地、走出中国。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广大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出反映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河北平山县一带采风时,听到了“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邵子南首先写出了故事诗《白毛女》,并完成了剧本初稿。后来邵子南退出了创作组,剧本创作改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为大会做了献礼演出。

  我们在很多文章中都能看到对当时演出盛况的描述,如贺敬之说:“演出时,我负责拉大幕,我格外注意台下观众的一举一动。当戏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时,我看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起立鼓掌。当演员们高唱‘太阳底下把冤伸’时,毛主席禁不住擦起了眼泪……”;丁玲记述“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

  由于歌剧《白毛女》的巨大成功,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了同名黑白故事片,由田华、陈强等主演;1964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还有同名京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白毛女》的影响力很快走出黄土地,走出中国,1951年,中国青年文工团携歌剧《白毛女》赴苏联和东欧9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奥地利维也纳演出,巡回152个城市,长达一年多,演出437场,成为第一个走出国内的民族歌剧。据媒体报道,国外剧院还推出了捷语版、俄语版、僧伽罗语等多语种的《白毛女》。

  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的演绎,因每个人的演唱风格不同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山东歌舞剧院也排过歌剧《白毛女》,还诞生了“山东的郭兰英”

  从以王昆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白毛女”,以郭兰英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白毛女”,到以彭丽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白毛女”,再到以雷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的演绎,让这部歌剧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每个版本的《白毛女》,又因每个人的演唱风格不同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山东歌舞剧院也排过歌剧《白毛女》,还诞生了“山东的郭兰英”。日前,记者在李兆芳老人家中采访了她和“大春”的扮演者——山东民歌王子杨松山。

  “那是1962年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20周年,山东歌舞团决定排演《白毛女》。”说起往事,李兆芳历历在目。“因为我出身农民,有农村生活的经验,嗓音也比较有特点,领导就让我扮演了喜儿。”

  1961年开始排练时,李兆芳接触声乐才短短5年时间。“我是长清人,1956年举办首届全省农民会演,我唱了一首《绣金匾》,评了一个二等奖。”获奖后,李兆芳调入济南,先在群众艺术学校学习了半年的乐理、识谱,毕业后被前卫歌舞团招收,后来又去了山东省歌舞团。进入省歌舞团后,李兆芳和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王音璇合作,表演了《撒大泼》等作品,“当时也是唱遍了山东,更多观众也由此认识了我。”

  “接到出演喜儿的任务后,觉得担子很重,感觉自己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都不够,学习理论来又比较慢。”想到领导的信任,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兆芳接下了这个任务。排练了三个月后,1961年年底,省歌舞团组织喜儿、大春等主要演员去北京看郭兰英的《白毛女》,“看完之后就有点开窍了,回来在表演和演唱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原本李兆芳就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现在在原来熟悉的生活上又增加了舞台化的一些东西,更值得回味了。

  杨松山记得,那时团里正在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那时都要写角色自传,要说明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文化水平不高的李兆芳为难“不会写怎么办”?“导演说不会写那就说吧,结果李兆芳把大家都给说哭了。”

  《白毛女》一炮而响,杨松山记得,那时来看演出都要持单位介绍信,“凭信购买两张门票”。报纸上给予大幅报道,李兆芳也被称为“金嗓子”。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看过《白毛女》后,赞赏地对李兆芳说“你就是山东的郭兰英啊”。

  希望能够激励山东

  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山东文艺的高峰;这部红色经典,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延安鲁艺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复排《白毛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而这个讲话精神是和73年前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一以贯之的。”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进修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国际文化发展研究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吕季明一直比较关心山东的文化建设。他认为,精品创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回首《白毛女》的70年历程,希望能够激励山东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创造山东文艺的高峰。”吕季明表示,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拜金主义等现象和问题,《白毛女》“从人民中来”“深入生活”等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对于我们文艺创作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吕季明还认为,《白毛女》这部红色经典,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年轻人,这些‘90后’‘00后’知道这段历史,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李兆芳听到复排《白毛女》并全国巡演的消息后,非常激动,“现在文艺界存在着一些‘向钱看’的现象,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心里是十分别扭的。”李兆芳回想起当年排练的情形“全团人一心都为这个戏,当时布景还都是手工画上去的,舞美队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赶时间。”为了演出,杨松山结婚都没有休假,简单的仪式后,晚上依然到剧院演出。期间祖父去世,作为家中独子、两代单传的他没有赶回去见祖父最后一面。

  杨松山则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了《白毛女》复排的意义。“《白毛女》的复排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杨松山表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要跟经济发展同步。而历经70年,《白毛女》依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