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痴”张瑶华:愿将余生付古琴
从自学古琴到担任临海大固琴社社长
张瑶华结缘古琴,始于偶然。2004年一天,她去一位朋友家,见其居室墙上挂有古琴一张,甚喜,便请友人取而弹之。乍听之下,非常欢喜,当即请友人教授。
可惜的是,这位友人也疏于操琴,张瑶华只学了几个简单的指法,并在友人推荐下,买了古琴入门教程和几张碟片,从此开始自学历程。由于过于痴迷,她一出手,就买了3万元的古琴。
当时,临海遍寻不到可以教授古琴的老师。“很多人甚至连古琴都不认识,我只有自己一点点琢磨,一遍遍看碟片。”张瑶华说。
无师自学,困难重重,何况是对于一位年纪已50开外,又不懂音乐的人。 “我儿子当初也反对,他说,你年纪那么大,学古琴又那么难,而且还那么贵,学什么呢?”张瑶华回忆。但是,她这个人天生一股倔劲,“你越是认为我学不了,我反倒更要学”。
她不懂音乐,所以先跑到老年大学,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至少先看懂五线谱。后来,对照那本古琴教程,一句句领会简谱,一个个练习指法,“我花了7天时间,弹会第一个曲子《古琴吟》,一弹琴,就特别有感觉,好像自己本来就是弹古琴的,这种感觉,很强烈”。
“太激动了,一下子跑到台上看”
张瑶华对古琴是那样的热爱,以至于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哪怕是抱着古琴入眠,“好像是一种东西失去了很久,突然间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分外珍惜,再也不能分开”。
她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抱着古琴在床上坐着弹,早也弹,晚也弹,行住坐卧都在古琴的世界里,“只要摸不到古琴,就觉得难受,觉得手痒,只有一遍遍地抚摸着古琴,心里才舒服”。
有一天晚上,张瑶华在弹琴,似睡非睡中,仿佛看见一位身材不高,着蓝色长衫,提着蓝布袋的人站在自己面前,“那时,我正在弹《平沙落雁》,他说,弹得不错。然后打开袋子,取出一块长木头,上面没有弦,却让我弹。我说,
没弦怎么弹啊?他笑了笑,自己坐下来弹,很好听,然后就醒了”。
还有一回,她趴在床上,专注地看着眼前的古琴,忽然间,感觉有一只大手在抚弦,“就像山涧里的水流声,可又不像现在能听到的那种,特别清灵”。
张瑶华对古琴的痴迷,竟到这样的程度,已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琴中。
然而在临海,她一个人默默地操琴,没有师长,没有同道,“盼了多少年,都没有找到老师,眼巴巴地希望有人指导一下,亲眼看怎么弹”。
2011年,中国国际西湖琴会举办,中国古琴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祥霆在杭州红星剧院做专场演出。获知消息,张瑶华很兴奋,连忙赶去参加,“那晚,人很多,李祥霆在台上弹奏,我在台下根本看不清楚,真是太激动了,一下子直接跑到台上去看”。
后来,另一古琴名家杨青做客三门,张瑶华也是前去参访,并请教《流水》的几个指法。再后来,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龚一,青岛古琴学会会长张坤,浙派古琴宗师徐元白弟子、杭州霞影琴馆馆长徐晓英等名家,都成为张瑶华请教的对象。
在古琴的世界里,她愈走愈远……
“只要有琴,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了”
2012年,一个不慎,张瑶华摔成左手骨折,医生说,恐怕以后再也不能弹琴了,“一开始很伤心,整天坐在床上,木木的样子,看着琴,看着手,越看越伤心”。
那段时间,她情绪低落,想着以后不能弹琴了,连生活都没有意思。她想起自己先前练琴时,日夜不停地练,练得指甲都开裂,练得指肉磨破皮、红肿、结痂,还是不停地练。因为左手一个姿势不对,她甚至用平板的小药盒绑在手背上,继续练,“试过绳子、胶布,都不行,还是小药盒最合适,绑了3天,终于把姿势纠正回来了”。就是以这种“忍着忍着,连疼痛都忘记了”的毅力,她才能弹出今天的水准。
她最喜欢《阳关三叠》,那种凄凄悲悲的离别之情,正好契合当下的心情,“曲子原本是降B调,我就把它改成F调,《阳关三叠》完全弹给自己听,有时一边弹,一边难过”。左手还不灵活,她就轻轻地抚摸琴身,一遍又一遍,“好舒服,摸着摸着就什么都忘掉了,即便手都摸痛了,还想摸。只要有琴,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时间,凭着顽强的心念,张瑶华原本骨折的手腕,竟然又灵活自如了,她又可以无顾忌地弹琴了,她不用放弃弹琴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
“有这么多人喜欢古琴,好高兴”
一直以来,张瑶华都是一个人弹琴,“古琴不比其他的乐器,它更注重内在的心情,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她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教别人弹琴。
2010年,台湾海涛法师来临海龙兴寺弘法,举办了一场“华严之光”音乐会,张瑶华受邀,第一次上台,面对数千观众演出。
张瑶华的古琴弹奏,自吸引了我市一批文人雅士的称赞,“想不到,临海也有弹古琴的人,而且弹得那么好”。他们中的一些人,当场就径直奔往演出后台,寻找那位弹古琴的演奏者;也有的人,相继陆陆续续,通过各种关系拜访张瑶华,一诉自己对古琴的雅好。
“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临海有这么多人喜欢古琴,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弹,真是好高兴啊!”回想当初的情景,张瑶华的眼神中,流光溢彩。
就这样,很多人因古琴而认识张瑶华,因张瑶华而开始学习古琴。在她的带领下,一股古琴学习的潮流,在我市渐渐兴起。
“古琴是可以作为心灵伴侣的”
2012年,张瑶华与众多古琴爱好者一起,组建了大固琴社,目前有社员50多人,“我们临海有北固山,三国时期曾有部分区域叫大固镇,而古琴给人的感觉,仿佛空谷幽兰般,清远澹逸,所以取名大固琴社”。
琴社有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社址,“最初是在东湖边的惠风城楼上,现在搬到巾山上的一块空地,搭建了一个竹篱笆的山间草堂”。巾山草堂虽然很有格调,但毕竟不适合做长期的社址,还是需要一个固定的室内活动场所,为此,张瑶华多方奔波寻找,联系过临海市文广新局、临海市古城保护和开发有限公司,她还想到了筹备中的灵湖文化园区。
“我们现在就跟打游击一样,这儿一块,那儿一处,零零散散,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场所,这样下去,琴社就不容易凝聚人心。”张瑶华很心痛。
“古琴是可以作为心灵伴侣的,你与一把琴之间,相处得时间越久,你便越懂得她的价值,越是离不开她”。张瑶华说,文人雅士往往将古琴看作少女,终生相伴,不离不弃。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遐想,张瑶华甘愿将自己的下半辈子,全部交托古琴,为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正琴学之大明,不遗余力。杜少陵有云:“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友朋尽胶漆。”或许,张瑶华也有这样的初衷。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