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锤有濠畔街的字样。
原文标题:清代调音锤产自濠畔街 见证当年广州乐器制造业繁荣
今天的广州大新路仍开着多家与音乐有关的锣鼓制作、戏班狮子制作的加工店,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位于大新路附近的濠畔街就开有一家叫做“金声馆”的琴弦调音锤制造厂,延续了几百年。在兴旺时期,调音锤分店就多达8家。
最近,广州市民张先生向本报记者展示他收藏的4把形状特别的铜锤,锤上刻有“省城豪(濠)畔街”、“广州濠畔”、“金声馆造”的字样。广州民俗研究专家邹永生指出,清代广州濠畔街与乐器制作关系密切。琴弦调音锤的发现,成为史料记载的“清代广州乐器制造业繁荣”最重要的物证之一。
张先生向本报记者展示的铜锤都是13厘米长,与一般明清时期铜锤比较,造型小巧别致,锤柄末端呈内空四方形状,锤柄末端上下有弦纹,蝙蝠、花卉、铜钱阴刻,做工十分考究精致。
一锤定音,说的就是调音锤
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邹永生。他指出,铜锤的蝙蝠、铜钱造型,在清代广州民间被喻为“福到眼前”,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而“并无分枝别店”就是今天“独家经营”的意思。
邹永生说,古人早有“一锤定音”的说法,这正说明调音锤在制琴工艺上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邹永生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根据《广州市志》记载,早在清代,广州就是西洋蝶形琴的主要产地和销售中心。明末的1644年,一位黄姓艺人在广州市濠畔街开有一间‘金声馆’乐器作坊,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到清道光末年,即1850年以后,金声馆陆续派生了8间乐器作坊。最先开设‘正声馆’、‘悠扬阁’、‘金城’3间乐器作坊。到了民国初年,濠畔街又增设‘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乐器作坊。”
专家指出,这4把清代广州造的琴弦调音锤,正是史料记载的“清代广州乐器制造业繁荣”的最重要物证之一,从中体现当年“金声乐器作坊”的名牌和广告意识。原来,广州市不仅仅是粤剧发源之乡,同时又是外来乐器引入和制造之地。调音锤的发现,将是一个有力佐证。
据邹永生的考证,这种被刻上地点字样的调音锤,会作为蝶形琴配件,被放置在琴箱里。
■ 国内已知保存的清代广州造蝶形琴有4把,一把收藏在已故的著名扬州清曲宗师王万青故居,产于道光年间;一把收藏在佛山粤剧博物馆,同光年间造;一把是北京收藏家白亚平的家传藏品,晚清时期制造;还有一把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的藏品,清末民初产。 ■ 4把琴中,3把随琴配有调音锤,锤上分别标记“省城豪(濠)畔街金声馆造”、“广州濠畔街恒声馆”、“广州濠畔正声馆造”;另外一把琴虽然不见调音锤,却写有“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所造”的琴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