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拿起锄头干农活的农民,他们也是吹起乐曲博彩头的农民管乐队队员。原来的他们不识谱,分不清长号和短号,更不知道贝多芬是谁;如今的他们,最大愿望却是期盼有一天能在全国作巡回演出。
小领结、白手套、黑色乐手服……1月10日,重庆南岸区迎龙中学食堂简陋的舞台上,7个农民乐手略显紧张地为观众带来了《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两曲管乐演奏。作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迎龙镇“三下乡”慰问演出的“特邀嘉宾”,北斗村农民管乐队的首次登台演出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太意外了!当初成立乐队只是想让他们娱乐娱乐,没想到这些音乐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听完演奏,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激动地竖起大拇指,“明年,我打算请他们去北京,接受专业培训。”
起步:
这是些啥子音乐哟,像黄牛在叫唤
提到北斗村农民管乐队,那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2011年,在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南岸区迎龙镇建立起了基层联系点。2012年1月,当国家交响乐团再次来到这里演出时,看到不少村民对一些乐器很感兴趣,乐团领导向当地政府建议不妨成立一支农民管乐队,这便催生了北斗村农民管乐队。
“当时有30个村民报名,国家交响乐团还赠送了5支号,做了一些基础培训。”北斗村党委书记杨孝刚告诉记者,国家交响乐团离开后,每个周末,以前学过管弦乐的迎龙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唐世勇都会给乐队上一天课。
回忆起第一天上课的情形,唐世勇哭笑不得,号子根本就吹不响,更别说音阶、运气、指法什么的了。
“大家都没得基础,我以前还跳过坝坝舞,踩得到点节奏,都算是好的了。”64岁的杨孝云是北斗村农民管乐队队长,他偷偷地对记者说,才开始练习的时候,乐队常常被村民笑,“好多人指指点点,说这是些啥子音乐哟,就像黄牛在叫唤,搞得我们都不敢吹了。”
坚持:
想放弃时,大家就相互打打气
不识谱,也不认识管弦乐器,凭着田间人对音乐最原始的热爱,农民乐手们开始了自己的管弦之旅。
41岁的周永淑负责吹圆号,刚学的时候嘴巴都磨起了泡;吹小号的张玉福因高音上不去,回到家里都在练习老师教的“气息法”……每当有人想放弃的时候,队长杨孝云就会提高嗓门说,“这个是有含金量的东西,学出来的都是精英哟”,不过即便如此,队员也从30个逐渐降到了7个。
“有的是家人不同意,有的是图个新鲜,觉得太难,又不赚钱。”杨孝云说,有一次,一位村民准备加入乐队,听说有人嘴巴都磨出了泡,转头就走了。
剩下的7个人则靠着彼此的鼓励走到了现在。周永淑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村民的生活,7个人常常相约到林子里去吹奏,一练就是一下午。因为人手不够,杨孝云就用绸子将镲绑在鼓上,右手打鼓,左手打镲,一个人做兩个人的活儿,“我们都是放下乐器就拿锄头的人,很有默契,想放弃时,大家就相互打打气。”
愿望:
先去北京,再走全国
一年下来,7位农民乐手认识了贝多芬,能看懂简谱,说出乐器的不同特征,甚至在田里劳作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哼起练习曲。“感觉这些洋玩意儿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杨孝云说,“现在吹奏的时候,不仅没人说像黄牛叫了,还有很多村民拍巴巴掌呢。”
唐世勇告诉记者,目前北斗村农民管乐队已能整齐演奏四五首曲子。“现在我们是有劲儿,有气势,但因为人少,乐器也少,没把声部分出来。”唐世勇说,希望在三年内,乐队能有30名成员,“然后到区里搞专业的演出。”
听到这里,一旁的杨孝云有点“不服气”,“我们近期的愿望是去北京接受专业培训,远期是到全国巡演!”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