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有土制的鼓,是用草扎成的鼓槌敲击的;又说,夏后氏有一种鼓是有足的。大约远在三千多年前,商代有鼓已无疑问。殷墟甲骨文中有鼓字、鼗(tao)字。1935 年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出土一面鼓。鼓身已腐朽,仅存鼓的坯形,但仍可以分辨出那时的鼓已用木制,上蒙蟒皮。历代人民在生产劳动或在军事活动中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鼓。南北朝至隋唐,我国又吸收和利用了不少外来的鼓,并在艺术实践中加以发展。鼓在歌舞、戏曲等艺术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之一,有时起着指挥的作用。到了今天,在某些器乐如南方十番鼓、北方陕西鼓乐的乐曲中,还包含着鼓的独奏乐段(称为鼓段)。
堂鼓
堂鼓,又称同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也各有异。一般是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可敲击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
缸鼓、定音缸鼓
缸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所以又称花盆鼓。演奏技巧与堂鼓大致相同,用双木槌敲击。音色较堂鼓柔和,常用于戏曲伴奏、器乐合奏,有时也能独奏。
建国后,吸收了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将缸鼓改制成定音缸鼓。有的周围装有八付伸缩螺旋,用以调节鼓皮张力以达到一定音高。鼓身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铁架上,利用鼓身的旋转又可以微调音的高低。另外,在铁架下侧装有踏板,利用踏板可以使音升高降低五度。演奏时,往往根据乐曲的需要,几种调音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排鼓
排鼓,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打击乐器,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排鼓是由五个到六个、从大到小、从低音到高音的鼓组成一套。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的设备。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铁架上。铁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以上下伸缩,使鼓身便于依照演奏的需要而自由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可以两面翻转。鼓的两面,外表大小一样,但内径大小不同,能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在乐队中能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多用于大型器乐合奏及鼓乐,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