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很多音乐大师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音乐之父”巴赫:小学就参加了学校的圣咏队,擅长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交响乐之父”海顿:6岁学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后又学习小号、打击乐等乐器,参加了教堂的唱诗班。“音乐神童”莫扎特:3岁就能在钢琴上识别三度音程,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6岁时,父亲带他和姐姐赴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音乐大师的音乐经历都非常丰富,在学琴、学艺时都很刻苦。他们在童年时代都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的音乐人生和音乐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但不是很多人知道贝多芬曾学过拉小提琴,而且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一样可以同他的钢琴作品相媲美。
贝多芬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虽然不能与钢琴相提并论,但也曾拜过师、学过艺。
贝多芬4岁开始学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经常一练就到深夜。父亲在几年的时间里,为贝多芬请了数位音乐老师,其中就有小提琴老师。9岁时,曾拜一位名叫弗朗茨·乔治·罗万蒂尼的宫廷乐师为小提琴老师,此人既教授小提琴,也教授中提琴。1781年9月,罗万蒂尼突然去世,贝多芬中断了小提琴的学习。只有11岁的贝多芬,还是凭借小提琴的基础,考入了波恩选帝侯宫廷乐队任中提琴师。这样他不仅能够挣得一份薪水养家糊口,还积累了宝贵的乐队演奏、乐队配器的经验,为日后的管弦乐音乐作品的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贝多芬定居维也纳后,没有完全中断对小提琴的学习,曾间断性地向小提琴家克鲁姆弗尔茨学艺。只是贝多芬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让人不敢恭维。他的得意弟子里斯就曾这样评价贝多芬的小提琴水平:“这真是糟糕的演奏……因为他(贝多芬)在激动中意识不到他错误的指法。”贝多芬的好朋友勃朗宁的儿子也曾写道:“我父亲一生都在拉小提琴,他在评价小提琴家的演奏水准上堪称权威。他常说,青年时代的路德维希(贝多芬),虽然很快成为了不起的钢琴家,但在小提琴上却从未拉出过纯净的音色,也没有任何出众的技巧。即使在他的听力未受到影响时,他也常常拉出走调的旋律”。
以上是里斯与勃朗宁对贝多芬小提琴演奏水平的评价,他们都非常了解贝多芬,评价是客观可信的。
里斯的全名是费迪南·安东·里斯,其父全名为法兰茨·安东·里斯。里斯的父亲是选帝侯小教堂的指挥、小提琴演奏家,贝多芬曾向里斯的父亲学习过小提琴。他们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好朋友,两人的友情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贝多芬母亲患病时候,里斯的父亲帮了很大忙,出了很多力,贝多芬一直铭记在心。1801年,里斯怀揣父亲亲笔写的信,登门向贝多芬拜师学艺。贝多芬看完信后说:“我目前无法答复你的父亲;不过你告诉他,我一直没有忘记他在我母亲去世前后的鼎力相助。请他放心好了。”里斯跟贝多芬学钢琴和作曲长达四年,后来以钢琴家的身份进行巡回演出,足迹几乎跑遍欧洲并取得了成功。1813年定居伦敦,多年来全力以赴传播贝多芬的作品。
勃朗宁的全名是格哈德·冯·勃朗宁,其父全名为史蒂芬·冯·勃朗宁。勃朗宁的父亲曾任波恩宫廷的军事枢密官,母亲是一位艺术、文学修养极高的“贵夫人”。贝多芬曾在勃朗宁家住过一段时间,与他们一家相处十分融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贝多芬在勃朗宁夫人的家里,不仅享受到了母爱,也接触到了德国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关于贝多芬学习过小提琴一事,众多的《贝多芬传记》以及贝多芬大量的书籍、资料中,记载得少之又少。原因何在呢?首先是在贝多芬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学习小提琴的时间很少,而且贝多芬的确也没有下过多少苦功夫。众所周知,学习小提琴的第一要事就是“音准”,而音准主要是靠听觉(指法和弓法也很重要),这一点正是贝多芬的薄弱之处。按贝多芬的性格、脾气,都不可能去长期“亲近”小提琴。但是,贝多芬对小提琴却是情有独钟,从他创作的著名小提琴作品中可以看出。
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作品,虽然数量不如钢琴作品,但艺术质量和价值都属于是上乘的“精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最优秀的一部,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被世人公认为“当代小提琴家们达到艺术高峰的标志”。作品以辉煌的配器、复杂的技巧、如歌的旋律、优美的和声以及使用独奏小提琴等多种表现手法,成为世界小提琴文献中宝贵的资料,它被称为“交响协奏曲”,也是小提琴家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这部作品完成于1806年,题献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冯·勃朗宁。1806年是贝多芬一生比较平静、幸福的一年,这使得他在这部作品中,充满如《第四交响曲》中那种明快欢腾、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气氛。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比作是一首朝气蓬勃的青春颂歌,那么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说是一首抒情优美的田园诗。这部作品有着生动的音乐语言,鲜明的音乐形象,充满了乐观向上的音乐气质,表达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憧憬和追求。
这部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刚上演时却受到了维也纳听众的批评,他们认为尽管作品有不少美妙的乐段,但乐曲的发展显得支离破碎,“平庸的”乐段无休止地重复让人感到厌烦。他们希望贝多芬不断提供诸如第一、第二交响曲等那样具有传统维也纳风格的作品。假如,贝多芬继续沿着初创时期的路走下去,可能会赢得一部分听众的喝彩声。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生观,永远都要创新、改革,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直到许多年后,这部伟大的作品才逐渐被维也纳的听众接受,特别是1814年,在伦敦由作曲家门德尔松指挥,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独奏的精彩表演,使这部伟大的作品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广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对这部作品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他说,“如果说我把这部协奏曲演奏得还不错,那是因为我从儿童时代起就对这部作品有了感受的缘故。我知道这首协奏曲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也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和崇高感情。在我的老师珀尔辛格和埃奈斯库的教导下,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的内容有了亲切的感受。后来,通过有意识地分析以前凭直觉学来的东西,有关这部作品的结构概念就形成了。因而我对这部作品的演奏也就更有权威性,当然不一定就更令人信服。”“我始终保持着对贝多芬作品的热爱,就象对待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越来越显得珍贵。”梅纽因意味深长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和诠释,可谓是肺腑之言。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最为著名、经常演奏的有两首:一首是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另一首是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的编号为24号,也叫《大调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或《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它的别名叫《春天奏鸣曲》,这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最著名、最受欢迎、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这部作品创作于1810年,属于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之一。《春天》的别名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而是后人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象所赋予的。因此在作品的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全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并具有明亮与恬美,轻松活泼如同绚丽灿烂春光明媚的色彩。与其说是在描绘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不如说是记录了贝多芬青年时代对生活的感受。
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这部作品的编号为OP.47.A大调,别名叫《克莱采奏鸣曲》。这是贝多芬小提琴的所有奏鸣曲中,技巧最为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这部作品于1803年5月,贝多芬特意为当时英国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而作。首演时由布林格托瓦演奏,贝多芬本人担任伴奏。但演出后,当时的评论认为布林格托瓦演奏得过于矫揉造作。此后,贝多芬又将这部作品献给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莱采。经克莱采演奏后,大受欢迎。特别是终曲,急板、活泼的塔兰泰拉舞曲,克莱采演奏华丽、辉煌效果,让人赞叹不已!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