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由两把小提琴谈起

来源:人民日报 2019-12-03 12:00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北大红楼到嘉兴红船,从江西井冈山到贵州遵义,从宝塔山到西柏坡,都迎来了比往年更多的参观者。首次以“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踏寻红色足迹,也有了更多的角度思考革命文物的价值传承。

  陕西延安是今年遗产日的主场城市。桥儿沟,一个普通的名字,然而它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址。桥儿沟遗址因此成为第一批国保单位。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这里是鲁艺的礼堂,现在它和不远处的窑洞群一起组成了“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当年艺术家们居住的38个院落269孔窑洞刚刚修缮完成,在遗产日当天对外开放。一孔孔窑洞分别是沙可夫、茅盾、丁玲、周立波、冼星海、向隅、安波、蔡若虹、彦涵、胡蛮、石鲁等多位文艺家的“个体馆”,大大丰富了对于鲁艺在延安这段历史的展陈方式。遥想当年,西北黄土高原的这个小山坳里,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才俊,他们用自己飞扬的激情和奔涌的才华,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今,这里正在成为众多艺术院系的校外实践基地,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是革命遗址吸引大众的主要原因。在鲁艺的展陈厅里可以看到许多从鲁艺老人那里征集到的手稿、信件、照片等文物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年宝塔山下延河水边的日常生活。

  鲁艺人自制的一把小提琴是可以讲出生动故事的文物。当时的延安根本没有像样的西洋乐器,排练《黄河大合唱》时,音乐家们只能用装汽油的铁皮桶做音箱,用脸盆做小鼓,还用平时吃饭的搪瓷缸子,模拟黄河奔腾咆哮的声音。1941年,抛弃了大后方优越生活的张贞黻来到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授。由于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十分昂贵,张贞黻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批乐器。他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做琴。即使行军打仗,他也扛着琴板和木料。张贞黻制作的小提琴、大提琴,不断充实到交响乐队中,后来延安就有了自己的乐器厂。

  这把小提琴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聂耳的小提琴。云南省博物馆去年在推荐自己的三件镇馆之宝时,就推荐了一把与聂耳相伴多年的小提琴。1931年,聂耳意外获得100元的酬金,他将这笔钱一半汇给母亲,一半买了一把廉价的二手小提琴。此琴从此与音乐家终生为伴。就是用这把心爱的小提琴,聂耳创作出了《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大路歌》等革命歌曲,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把德国制小提琴,做工并不精致,质量也不属于上乘。小提琴上有一些油漆已脱落,边缘也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大部分依旧完好。20世纪50年代,聂耳的家人将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近5000件聂耳遗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如今这把小提琴静静地躺在云南省博物馆“百年风云”展厅一个独立展柜中。

  10年前曾经去江西调研革命文物的保护,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散落在村村落落的红军标语,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可以说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当时为宣传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扩大苏维埃革命政权、发展苏区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和舆论支持。在闽西的苏区也可见许多文物建筑上遗存有大量红军标语,当地在加强红军标语所依附的革命旧址、祠堂、民居等的保护方面投入了相当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革命文物也许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没有那么光鲜的外表,但其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却具有指向未来的号召力与感染力。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100万余件(套),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近900家。这为我们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全景式、立体化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它们也将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