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的工作即是“沟通”,不论是音乐上抑或是超越音乐的。
在漫长的音乐史中,“指挥”算是新兴行业,约在西元1810年左右,音乐作品变得越来越复杂,指挥的需求也开始浮现。在贝多芬(1770—1827年)时代之前也有指挥,但没有如此不可或缺。
就像音乐演出的各种分枝,指挥的工作即是“沟通”,不论是音乐上抑或是超越音乐的。
指挥的工作即是“沟通”
一名指挥与观众的交流,从他踏上舞台的第一步就展开了:他得让团员在拥挤的舞台上移出一条安全的通道,并微笑地跟观众和演奏家们互动,也得完成一些音乐会的仪式(如向观众及乐团示意、与首席握手并敬礼)。
进行这些动作的同时,他还得专心思考接下来开场几个小节,如何正确又不失音乐性地指挥。
一名合格的指挥至少会对一项乐器专精,而他也得对所有乐器,甚至是人声了若指掌。在排练前他必须仔细读谱,音乐的内容,很少有指挥能直接临场识谱。
指挥的服装会在上台那一刻就与观众有所交会,主流古典音乐会多是正式着装,但主题音乐会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因此即使看到扮成星际大战天行者的指挥,其实也不足为奇!
在21世纪,指挥对于介绍音乐演出,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指挥终究要转身背向观众(除了坐在合唱席的以外),然后让音乐展开。
指挥肢体动作的意义?
与团员密切的眼神交流是演出成功的要素,而指挥那些看起来煞有其事地手臂舞动,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答案一半跟数学有关,一半跟音乐有关。数学指的是为了让团员们演奏在一起,指挥会精准地打出拍子,以免大家各自为政。
许多指挥用指挥棒来帮忙,也有人选择不用。指挥的选择与曲子的大小或风格都有关系。指挥会使用惯用手来打拍子,例如:我是右撇子,因此就是右手。
小节是写在谱上,用来帮助演奏者计算音乐长度的记号。根据诠释及乐曲“理论上的结构”,精准地呈现出每个小节的时值,是指挥主要的工作。
资深的爱乐者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小节都有固定的指挥方法,因拍子数量而决定(通常是2至4拍),由垂直跟水平拍点组成(指挥会左右或上下挥动手臂)。
一个小节的拍子越多,指挥的方式会越复杂,拍子的数量通常反映每小节的韵律结构(节奏感)。
几乎所有小节都有第一拍和最后一拍,又称重拍及弱拍,很少出现一小节只有一拍的情形。重拍由上往下打,弱拍则反之。想像从12点钟方向到6点钟方向画一条线即是重拍,往回画就是弱拍。
重拍与弱拍都是演出中的视觉提示,他们确切地标示出小节及乐谱内的个别拍点。重拍与弱拍将音乐的线条视觉化,从数学、算术上帮助音乐顺利进行。
虽然大部分曲子整首就一个拍号(每小节的拍子数量一样),但却不尽然如此,看看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演出影片就知道,这首名作有大量的变化拍子,常常改变每小节的时长,对指挥的技术与乐感是高度考验。
挥舞的双臂不只标示拍子,也会控制乐团的音量大小。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谱上需要的音量越大,指挥的动作也会变大。
指挥的全身都在向乐团甚至是观众传达音乐的讯息,从头到脚都影响着音乐的每一瞬间,不论是拍点提示、力度控制、声响平衡抑或是乐句雕琢。
不论言语或其它方式,“沟通”才是一名指挥的课题。若没有成功有效地沟通,那演奏音乐与听音乐的乐趣,都将大大地减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