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来源:新浪网 2019-12-07 12:00

  温州鼓词,又称“瞽(gǔ )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也是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温州鼓词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温州鼓词发源于温州瑞安,流布于温州、青田、玉环、平阳等地区。2006年“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温州鼓词的渊源,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盲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娱,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南宋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生前谁管得,满村皆听蔡中郎。”诗中描写了鼓词演出的情景,但诗中提到的赵家庄究竟在何处,却至今无可考,成了孤证。而且,也有人认为,诗中描写的并非是温州鼓词,而是北方南下的鼓子词或流行于浙东的陶真。尽管如此,温州鼓词起源于南宋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陆游

  《华东地方戏曲介绍》“温州鼓词”一节中的说法:“据老年人季松坡讲,温州鼓词始于于明代,由横阳(平阳昆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古乐衣体,吸收民间曲调逐步发展起来。”又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鼓词”条的解说:“浙江的温州鼓词,相传始于明代,源于祀神时演唱的‘唱太平’、‘灵经’、‘娘娘词’,曲调由古代的词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温州鼓词有史料可考的为清嘉庆朝。据当时的瑞安学者赵钩所著的《过来语》载:“嘉庆、道光,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挂彩,倾动一时”。由此可见,温州鼓词在1806年已相当流行。任何一种艺术从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甚至上百年。那么,从1806年间温州鼓词已至兴盛这点来看,这一艺术的起源时间大约在十八世纪。

  民国时期,温州鼓词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了南、北两派,南派流行于平阳、瑞安一带,风格委婉细腻;北派流行于温州、永嘉一带,风格挺拔刚健。解放后,温州鼓词又吸收了京剧、越剧、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不同程度地套用了戏曲曲牌音乐,产生了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三大流派。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温州鼓词按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指演唱历史传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鼓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曲调文雅,抒情达意,赏心悦目;还有一种叫“大词”,又称经词,也称“娘娘词”,内容以歌颂陈十四娘娘为民收妖除恶的功德,唱这种词的民间信仰仪式相当隆重,所以基本都在庙宇中演唱。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温州鼓词的唱腔曲调是在不断借鉴、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的鼓词曲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吟唱式的上下句结构。后来,艺人们通过吸收民间音乐如小调、田歌等,借鉴戏曲音乐如京剧、越剧、瓯剧、高腔、梆子、黄梅戏,不同程度地套用戏曲曲牌音乐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唱腔和艺术流派,丰富并发展了鼓词。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小抱月等,其最主要的乐器牛筋琴系平阳清末著名词师陈昌牌所创造。牛筋琴的问世,为温州鼓词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改革和推进作用。目前平阳还有四十多位鼓词艺人唱响瓯江南北。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牛筋琴

非遗之花——温州鼓词的前世今生

  温州鼓词非遗省级传承人  王晗华

  本期《浙江好腔调》将会带大家前往温州,拜访温州鼓词非遗省级传承人——王晗华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她和温州鼓词的故事。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