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潮流时尚界既承袭又创新的“国潮行动”,
还是《琅琊榜》《陈情令》等热播影视剧中束发结髻、
青瓷茶盏、书卷竹简所彰显的“国风审美”,
亦或是学国艺、讲国文热潮中所浸润的“国学文化”,
其中都有一个大主题,
即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魔都“弄潮儿”瞄准国潮,沪上不少眼光独到的家长,
也瞄准了“国学”二字的分量。
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古琴之旅到围棋对弈……
小朋友们在古风遗韵中体验着传统文化之美,
我们也似乎看到,国风正王者归来。
古音跃指尖,琴斫幽篁里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形容有才艺之人,其中位列四艺之首的“琴”便是古琴,也称“七弦琴”。古琴在古时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稍稍一提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尚书》中“舜弹五弦而天下治”、《红楼梦》中黛玉抚琴、《水浒传》中宋徽宗听琴……想必你会觉得这“七弦十三徽”的古琴未免有些遥不可及。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要与这古老的弹拨乐器及其所代表的高雅艺术相识,并没那么难。沪上即有多家传播古琴文化的工作室,以及默默以古琴修身养性、以匠心斫制古琴、以热爱教琴的古琴传承人。本期,TO君采访了故宫特邀古琴专家杨致俭及其工作室,带我们走进这看似阳春白雪的七弦古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作为最古老也最成熟的音乐,古琴曲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关于古琴之音,人们素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认知,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要说这古琴的演奏者,春秋时期有俞伯牙,汉朝有蔡文姬,魏晋有嵇康等竹林七贤,唐有白居易,宋有欧阳修……抚琴之人,在纷繁尘世中亦能心静,跟自然沟通,找到内心的清净与安然。
师承“南龚北李”两位古琴泰斗的杨致俭老师,与古琴打交道已逾二十年。在上海及世界各地的音乐盛会中,总能见其带着古琴现身演奏,杨老师还积极受邀参与非遗跨界艺术活动,如古琴与昆曲的“双遗合璧”。在杨老师看来,抚琴是一件内心深幽的表达,不为悦人但为悦己。
想必是在抚琴时遇上了隐居竹里馆的王维,杨致俭将其工作室命名为“幽篁里”。在古琴技艺的教授与传播上,杨致俭老师与幽篁里工作室身体力行, 如在“古琴进校园”活动中,为少年儿童与青年学生了解传统古琴艺术开设讲座 ;积极推动海外古琴文化交流,向英国王子彼得 · 菲利浦、摩纳哥王妃 夏琳 · 维斯托克等传播古琴文化。并编写多本古琴丛书,强调古琴文化与技法的学习。作为非遗传承人,杨老师表示 :“每个时代的人所遇到的机会是不一样的。能不能让自己成为一条支流,为整个古琴发展的长河汇入新的生命力,这是我的责任所在。”位于唐镇文化创艺中心的幽篁里工作室里,有多位古琴传承人也在坚持着对古琴这一古老弹拨乐器的教授及古琴文化的传播。
学抚琴,还能学斫制
在幽篁里工作室,你能听闻古音跃指尖,还能学习古琴斫制技艺。古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琴派、琴谱、琴曲等演奏艺术上,也表现在古琴的制造上,杨致俭老师即是一位古琴演奏家兼古琴制作家。他遍阅中国古代工艺文献、走南访北学习传统髹漆技艺、遍访博物院历代传世名琴,以指导自己的斫琴技艺,并在幽篁里工作室设专门的空间教授古琴斫制。
古琴外形面圆而底平,形制崇尚自然,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 ;七根弦象征“仁、义、礼、智、信、文、武”;音阶“十三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在古琴制作教室内,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斫琴工序,从木料选择、外观造型、槽腹结构,到木胚裱布、灰胎工序、琴徽安装,再到髹漆、抛光、退青、雁足安装、琴弦安装。制作一张古琴需要两到三年,但只需细细观察其中某一道工序,便能领略到古人智慧与古琴斫制者的匠人品格。
定期开课的古琴教室里,孩子们学会一个片段而撅嘴浅笑时惹人喜爱,因一个音阶错误而纳闷的小表情叫人心暖,抚琴至熟练而沉浸入自己的世界时,孩子似乎已有了同琴乐进行互动的方式。工作室不定期举行的“古琴亲子活动”、“古琴团扇制作”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古琴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古琴的“减字谱”对学习汉字亦有裨益,操习古琴,孩子得以从课堂之外领略中国历史文化,还能在繁重的功课后有自己的天地舒缓减压。而在古琴教室里,一个个直着小身板进行学习的小朋友,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优雅的坐姿形体以及内在气质,又或许,小朋友们也能觅到自己的伯牙或子期。
小胡同里作诗弄墨
听香读画,吃墨看茶,继古琴之旅后,小朋友们关于国学的旅程仍在继续。在魔都这座瞬息万变、 时尚前卫的城市里,依然有许多小空间在守护着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细细观察即可瞧见国学在这座摩登城市的“开枝散叶”:习书法者或提笔于花笺纸,习国画者或写意于宣绢,习民乐者或轻拢慢捻抹复挑于琵琶弦,习茶艺者或点茶于茶盏,习围棋者或对弈于棋盘前……而古诗文的平仄韵律也吸引着小朋友们,于吟诵间揣摩古人的情感与心境,用稚嫩或娴熟的诗文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
古诗文 · 腹有诗书气自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从“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的“诗”说起。懂诗文的孩子,看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水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喜出望外 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诉少年愁时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懂诗文的孩子,往往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及更强的幸福感知力,也影响着孩子的视野和格局,浮躁时亦能揣有一份情怀。
古诗文让我们走近古人的经典吟唱,也构建起个人的诗意世界。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上 海女孩武亦殊如是说 :“自己并不喜欢在人前说话,但一说到诗词,便充满热情”。以“国艺、诗文、人文通识三位一体”的秦汉胡同国学,从三岁半到十二岁半设有不同阶段的古诗文学习重点。
从融历史、哲理、故事与韵律于一体的《三字经》、旧时儿童启蒙必读物《千字文》,到深受孩子欢迎的《千家诗》、国家瑰宝华章“唐诗宋词”,再到中、高年级的古文启蒙、古文进阶、四书精选、古文观止,内容层层递增。在课堂上,老师们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可有不少小法子,或通过语音语调的灵活变换,或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悬念、任务分配等引导及互动的教学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和智慧,孩子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古诗文知识,并以知促行。
国画与书法 · 与文房四宝朝夕相处
古诗文之外,国画与书法依然是家长和孩子们热衷的国学内容。“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画画是孩子表达对这个世界好奇与认知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宣绢或宣纸上,起稿、定稿、勾线、晕染,其间墨的浓淡、干湿、枯润及落笔的笔势、意境均有讲究。在秦汉胡同国画课堂上,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蹙眉作画,一勾一染,尽显童趣与率真。
从毛笔基本执笔方式、文房四宝的功用讲解,到树、石、云、水等题材绘画方法的剖析,小朋友学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笔、用墨、用水、用色,以及或具象或写意的自主性技法。在国画的浓淡疏密、笔势意境中,孩子耐心地进行着内心审美表达,也不断提高着形象思维能力,渐次掌握更高层次的艺术思维方式。
都说“字如其人,字字修心”,那这“事关颜面”的字也得好好练。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一撇一捺间均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惯性,常习常练,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起的笔、蘸笔的墨、走笔的纸、盛墨的砚,这文房四宝的来头本就不简单,再说中国的书法各异,楷书方正、行书流畅、隶书庄重、草书奔放,想要学到真本事,还得勤学苦练。
秦汉胡同的少儿硬笔班对握笔姿势、坐姿、基本笔画和汉字结构进行讲解训练,从而培养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速度、体会汉字之美;少儿书法班则以颜真卿楷书《勤礼碑》为入门书体,剖析楷书笔法、结构等特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观。一方黑砚、一支笔,提笔蘸墨、伏案书写、渐次勾勒,均有许多可习的功夫。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