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河南省西南部大旱,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快速下降,眼看就要干枯了。这日,当地的一个小孩,去丹江口水库附近放羊,一不小心竟被一个东西给绊倒。小孩本以为是一块石头,但走进一看才发现是一件器物。小孩将器物带回家后,父亲将孩子在水库边发现东西的消息告诉给了村长。根据小孩的指引,村长又在发现器物的周围,发现几件青铜器。看到这件器物后,村长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立即联系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文物专家带着考古工具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后,他们确定该地存在墓群。清理的过程中,专家出土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材料的饰物。在出土的众多器物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石制器具吸引大家的目光。专家首先拿着毛刷,刷去了器物上的泥土和污染物,发现它是以整块石料制成十三个长短不同的编管,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管壁的厚度只有一毫米,这足以证明,古代工匠拥有超高的技艺水平。
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专家一开始不敢确定它的名字,更别提它的用途了。经过几名音乐学家系统的研究,最后确定该物品是“石排萧”。古代的文人墨客对箫特别看重,咏箫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常见的萧是一根长管,上面有六到八孔,但萧的外形却与排箫有很大差别。最初的演奏者,每人会持有一根独立的音管,每个人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很多人聚在一起,还要保持连贯性,后来有人发现,可以将这些音管按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一来就组成一个独立的乐器,而这种乐器就是“排箫”。
《北堂书钞》有一段关于排箫的描写:“像风翼,如风鸣,其形参差,长声肃箫。”在唐宋时期,排箫深受大家的喜爱,经常出现在不同场合中。此时,一大批排箫部伎出现了,她们在宫中任职,为皇帝演奏,这足以证明排箫在宫廷乐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
在吹奏排箫时,演奏者需要让口中的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让气流在因管中震动,从而产生出美妙的音乐。因为排箫的长短不同,软木塞的位置不同,气流撞击时,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随着朝代的更迭,排箫的名字也发生变化,如雅萧、颂萧、秦萧等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质排箫出土于曾侯乙墓,它距今已有2400年;最早的骨排箫出土于太清宫镇长子口墓,上面还带有束管的痕迹;最早的石排箫出土于淅川下寺楚墓,用整块汉白玉石雕琢,实属罕见。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在想后人倾诉自己的故事,而文物专家是我们与文物沟通的“翻译官”,他们会破解文物自带的谜团,向后人展示它们独有的风采。如果各位读者对淅川下寺楚墓发现的排箫感兴趣,可以去淅川博物馆看一看,近距离感受它独有的魅力。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