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镇“浦东宣卷”创作团队近日创作了一部歌颂村干部新作品——《心愿》,让不少听众耳目一新。从过去的婚丧嫁娶,到如今的劝人为善,百年历史的宣卷唱出了新时代韵味。
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朱平红说,作为国家级非遗“浦东宣卷”保护单位,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传习基地、组建创作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内容,融入时代元素,赋予“浦东宣卷”新生机。
改良让宣卷焕发新生
“听我唱一唱伲身边的好村官……”在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排练厅内,有人拿木鱼,有人拿着锣铃或钵,用浦东本地话边敲边唱,边上围着一群听众。“几十年没听宣卷了,真亲切,没想到唱得比以前还好听了。”一名上了年纪的老年听众说。
“浦东宣卷”是江南传统民俗民间艺术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即有记载。明清时期,流行于苏州一带。晚清时,宣卷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2014年,浦东宣卷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
“过去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或红白喜事期间,当地百姓都会邀请宣卷艺人到厅堂哼唱。后来,因为表现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原因,宣卷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周浦镇“浦东宣卷”传习基地创作团队编导钱友林说,“宣卷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如何让百年“非遗”焕发新生?周浦首先多形式进行了改良。例如,将主唱由一人变成三人,你唱我和;又比如,在木鱼等乐器之外,增加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作为伴奏,在保留表现形式前提下,增加观赏性。其次,最主要的一个改变,在于内容。创作团队将现代故事作为宣卷题材,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使这项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都市里的女村官》《桂花立规矩》《红梅家事》……近年来,周浦创作的多部宣卷作品,因贴近社会生活、展现人文新貌而广受好评。其中,《都市里的女村官》讲述大学生“村官”红梅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曾代表上海登上中国群众文艺创作最高奖——群星奖的舞台,最终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百年非遗后继有人
这两年,脱胎换骨后的“浦东宣卷”以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等形式,时常在周浦镇各居村展演,镇文化服务中心希望借机培养更多的受众群体,让传承更有群众基础。“我们原来以为,老百姓更喜欢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对单调的宣卷或许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没想到,展演反响不错,不少居民希望我们能多去表演。”钱友林说。
与此同时,周浦在澧溪中学、周浦第二小学分别成立浦东宣卷传习基地,开展宣卷培训课程,将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编成宣卷曲调,让学生们传唱。暑假期间,周浦还针对青少年开设“浦东宣卷”传承培训班,颇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今年9月开学,周浦第二小学成立宣卷社团,吸引了不少学生报名。三个月的培训后,社团里的孩子们都已哼唱得有模有样。“宣卷是用本地话说唱的,让我觉得很亲切,旋律也很优美。”社团成员王诗韵说,“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学下去。”
“让宣卷进社区、进校园,都是为了进一步传播宣卷文化,培养年轻的曲艺后备人才。”朱平红说,“我们通过沪剧大奖赛、说唱班、曲艺班等不同平台,在镇域内挖掘一批年轻宣卷传唱人才,并给予专业指导,希望他们能成为新生代宣卷演员。”
据介绍,明年,周浦镇“浦东宣卷”传习基地创作团队将参与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等组织开展的长三角宣卷展演活动,通过交流展演,取长补短,让宣卷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承与发展。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