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其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还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既然其面积如此广阔,其中的馆藏文物数量必然也是非常多的。据统计,自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以来到现如今,已经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的“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当然了,这座馆藏丰富的博物馆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丰富,为了吸引的年轻人远离网络游戏,将的时间放在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上面,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搞了一个“让文物活过来”的活动,而这个吸引人的“文物明星”,就落在复制一套的曾侯乙编钟这个“提议”上。该馆的专家们,经过实物测量曾侯乙编钟的具体尺寸,然后科研人员就铸造了一套完整的复制编钟。这套复制编钟共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下面一层分别是由12枚长乳甬钟和1枚镈钟组成,再往上一层有33件青铜钟,最上面一层为19件揭钟。
复制曾侯乙编钟的工艺极为复杂,再想让这文物“活起来”,给大家演奏音乐,就更加的困难重重。专家们首先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那就是克服“一钟双音”的难点。因为这套出土的编钟正面敲击和侧面敲编钟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经过音乐家和考古专家的联合攻关,一钟双音的难点被完美攻克。
紧接着就是用什么工具,如何“敲”响编钟的问题,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个鸳鸯漆木盒,盒子上就有一幅《撞钟图》,图案上有一个乐师,双手握着一个长木棍,正在从侧面撞钟,而另外一个乐师,手持木锤,正在跃跃欲试地敲钟。这就给了考古专家灵感——演奏编钟的工具应是木棍和木锤。
编钟已经被复制成功,演奏的工具随后制作完成,专家们又突破了种种难题之后,博物馆的编钟乐团正式成立。这支编钟乐团自成立以来,平均每天要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内演出3至4场,一年至少1100场,可见这只编钟乐团的人气火爆。
有记者曾经这样写道:由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编磬、篪、笙、瑟合奏的《梁祝》将会缓缓奏响,其音悠扬稳重又不失灵气,让人听起来既可感觉到古乐的典雅,又有现代音乐理念赋予古曲的缕缕新意。而慕名而来的观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游客和音乐家,当《欢乐颂》、《友谊天长地久》和《喀秋莎》等世界名曲响起,场馆内的中外观众,仿佛一下子没有了国界,他们在历史和音乐的感染交织之下,共享一场历经千年的音乐盛宴,而演奏厅内的人在古乐的熏陶下,全都变成了仿制的曾侯乙编钟的粉丝。
科技如此发达,社会如此的浮躁,湖北省博物馆利用“让文物活过来”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聆听观赏,这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好点子。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