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的《行路难》,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由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曲。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考证,李四光在巴黎留学期间所创作的《行路难》,创作时间或为1920年。
李四光不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一位“文艺青年”,不光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位音乐迷,尤好小提琴。
武昌起义后,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当时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国际上列强的明争暗斗也未休止。在国外苦读七年,很快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他深知国内地上地下都布满了看不见的黑洞,在法国巴黎停留的间歇,他以小提琴独奏曲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心情,写了此曲《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李白的诗作,李四光通过小提琴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挣扎求索的心境和追求光明的渴望。
此稿由李四光带回国之后,给了音乐家萧友梅教授,请他校正。后此曲一直保存在萧友梅处。
1990年3月,陈聆群教授为编纂出版我国音乐教育家萧友梅文集,专程到北京去探望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萧淑娴告诉他:李四光曾作过一曲,交给了萧友梅。并叮嘱陈教授:可在二叔(即萧友梅)的遗物中找。陈教授回沪后,在一包学生的文稿中发现了这一遗物。五线谱眉端工工整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作者是仲揆。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私塾教师家庭,排行老二,取名仲揆。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钢,曾捧着《行路难》原稿仔细端详,发现全曲有头有尾,层次清晰,中间还有转调。陈钢教授认为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李四光少年时就喜欢音乐,小提琴拉得不错,加上他的夫人许淑彬也是音乐爱好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曾为我国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的词《对镜自照》谱过一首重唱曲。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李四光写出这么一首小提琴曲。
既然它是李四光从欧洲回国时交给萧友梅的,李四光这次回国是1920年秋天,那么其创作年代就在文中所说的1920年(或更早的时候)。为什么第一首小提琴曲不出自音乐家之手,而出自科学家之手呢?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当时屡遭列强侵略,政府和民众都理解到要强国必须去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于是这些日后的科学家们最早跨出国门,也只有他们方能最早地接触到小提琴这种“洋”乐器。至于冼星海、马思聪、谭小麟他们(学成后都写了非常好的小提琴曲)出国专学音乐,是后来的事了。第二,李四光先生不但在其专业学术上建功树名,而且也是位音乐天才,加上过去中国文人素来有把习乐作为提高自己修养的传统,所以事起于外而发乎中,天才的科学家写出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就不奇怪了。《行路难》的创作是和李四光的境遇相符合的。早年他参加同盟会,革命是初步成功了,但是又遇到袁世凯、张勋这种复辟者,此后各地军阀混战,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离开是非之地到国外读书,心里想的是祖国,别有一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心情。然而,此次又因昔年同好蔡元培等人的力邀而回国,看来又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那么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这大概是他常常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也是他创作《行路难》一曲的直接原因。
李四光回国后不久,经北大化学系教授丁绪贤的夫人介绍,与北京女师大附中的音乐教师许淑彬相识。许女士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爱好音乐,英、法语俱佳,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两人相恋两年后,结为伉俪。婚礼上两人一个拉琴,一个弹奏,鸾凤和鸣,曾被传为佳话。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