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有两处大土包,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东团坡和西团坡。1977年9月,武汉空军后勤部下属的一个雷达修理厂为了扩建厂房营地,平整东团坡一带山包。炸炮炸松红砂岩后,正用推土机推土的施工人员发现东团坡顶端有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和黑褐色软土,再往下还推出来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于是上报了文化部门。
省地县联合勘察古墓小组认定,这是一处木椁保存完好的面积达220平方米的大型古墓葬,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比1972年长沙挖掘出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大了整整5倍。这就是后来出土了震惊海内外的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正规挖掘的最大的战国木椁墓,距今约2400年。
发现:震惊世界的礼乐场景
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为队长的考古队开始实地勘察。当年20岁出头、现任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研究馆员的冯光生也到了工地上,这是学音乐的他第一次接触考古。
回忆曾侯乙墓打开的那一幕,冯光生依然难掩激动:“墓葬打开,我看到的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随着潜水泵的马达声,水位缓缓下降,我和在场所有人一样,完全惊呆了。”
让冯光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水中缓缓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层横梁,以及悬于梁下的一件件青铜古钟。水落钟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一套青铜编钟,经历两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两件甬钟掉到了泥中。
曾侯乙编钟规模很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经过清理检测,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在2.5吨以上。
至今,曾侯乙编钟仍是中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套编钟。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的曾侯乙编磬,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经初步分析发现,曾侯乙编钟有自己的基调,完整的音列,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音列充实,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保留原有音响的定音古乐器。同时也是目前保存最早的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测音结果表明,这套编钟既可演奏韵味悠长的国乐,还可演奏雄厚激越的西洋进行曲。
历史上,曾国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楚国的霸权之下,竟然有如此规模和水平的文明发展,可称奇迹。曾侯乙墓与编钟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了许多悬念和佳话。
这些罕见的音乐文物中,不仅包括曾侯乙编钟原件,还有在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的编磬、琴、瑟、排箫、竹箎等共九种125件乐器。
随之而来,关于史料中鲜有记载的、曾侯乙的故乡“曾国”也再次进入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视野,“曾国之谜”得以层层剥开……
研究:“一钟双音”的乐律书
早在曾侯乙编钟之前,包括黄翔鹏在内的音乐文物专家已经先后到过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对出土编钟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钟双音”的发现。但是,这一新成果却每每被斥为“无稽之谈”,没有人相信在一件钟上会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中国先秦乐钟的“一钟双音”才被世人普遍认可。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所发音律及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
音乐学家们发现,曾侯乙钟铭简直是一部成套的乐律体系,其中出现了十二律及其异名达28个之多,其中大多数早已失传。冯光生至今仍然惊叹:“这是一部金光闪烁的乐律经,足以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世界古代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是轴心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张翔说,曾侯乙编钟不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十二音系统,具备旋宫转调的能力,有良好的音乐表现性能。“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是中国人在公元前五世纪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复制:千秋律动的延续
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已是被反复研究的课题,古人技艺逐步得到复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由于每次复制都需在原件上翻模,为保护文物,到目前为止,曾侯乙编钟仅复制了5套。
1979年,复制国宝编钟被专家学者们提上了议事日程。湖北省博物馆前馆长陈中行回忆,当时,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2400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反复科研试制,逐渐掌握了塑模、制模、翻模、青铜浇铸、定音等工艺。1982年底,编钟复制研究组成功复制出了上层钮钟12件、中层甬钟14件、下层大甬钟两件,共28件,1983年1月9日,中国战国早期宫廷乐器——曾侯乙墓大型编钟复制成功。达到了“形似”“声似”的效果。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第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后,省博又先后为省博编钟演奏厅、台湾鸿禧美术馆、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博物馆单位各复制了一套。在这几次过程中,无论是铸造技术、工艺流程还是调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古乐器复制技术鉴定标准。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的这套编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套,由专业人士演奏古典美曲,除了周一闭馆,每天上午十点半和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和三点半,都会有编钟表演。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