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江南文化焕发新生靠的是打破惯性和世界格局

来源:青年报 2020-01-18 12:00

吴侬软语、江南丝竹,这是长三角具备高度凝聚力的文化基础。但江南文化的精髓,从来不仅仅是固守传统,还有创新。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听二胡、琵琶、古筝,都有家的味道,因为这是我们文化基因里的东西,但如果一门艺术只是惯性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民乐音乐需要国际表达和当代气质。”

创新是民乐发展的必须

罗小慈本人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2014年她出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之后,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曾经绝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自己和古筝的关系当中,在舞台表演时,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体会这种关联,但是当团长之后,我的大部分时间是跟观众在一起,跟他们一起感受舞台。这种角度的转变,开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传统的民乐,从演奏家的角度,当然有挖掘不尽的财富,但观众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听这些传统乐器在时空方面的感染力,“他们更需要是这些音乐能打动他、温暖他,让他们感受到温度,感受到快意人生——这也是我们当年提出的12字方针,即‘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

在这个背景下,乐团开始酝酿创作《海上生民乐》、《共同家园》这样的原创作品。“像《海上生民乐》,当中有根据经典来重新创编的,让熟悉的曲目有新鲜感;而原创的曲目呢,我们期待能有熟悉感,所以尽可能去‘守正’,向传统源头回归。”罗小慈说,“这样的创新,还只是局部的技能性的创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后面又融入了其他的艺术门类,包括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围绕音乐这个本体来进行情境营造、放大情感。”

这样的创新,还体现在乐团对年轻演奏家的扶持。“很多年轻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私下很活跃,但上台拿起乐器,就不一样了,感觉是在讲述别人的情感。”她说,这些年轻人从小和乐器为伴,日复一日地反复枯燥练习,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找情感,而是没有找到那个点,所以,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有自己的代表作,能够有自己首演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情感。”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乐团为年轻演奏家打造了专门的音乐会,结果,这些作品在打动演奏家本人的同时,也打动了很多观众,“引起了很多情感的共鸣,这样创新的作品,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让中国民乐有世界格局

上海民族乐团这两年备受好评,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年轻化,还因为它的世界格局。乐团曾推出一台音乐会,叫《上海传奇·外滩故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委约德国著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创作的。让老外来写民乐,引起了民乐界不少的讨论,罗小慈也评价说“是一个冒险的旅程”:“他是享有盛誉的德国作曲家,但你不能说这样的老外就能写得好,他必须对你的文化感兴趣,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民族乐器,这是一个重要前提。”

为了创作,这位作曲家来上海多次采风,“自己骑自行车、坐地铁,去大街小巷逛逛,跟我们的演奏家交朋友,向我们的首席了解乐器的原理和技法”。这个冒险在罗小慈看来,非常值得,“很多人提到民乐,可能感觉还是喜洋洋、花好月圆,包括一些婚丧嫁娶的时候,唢呐、笙等乐器的演奏,但其实民乐发展到现在,它的气质,它预期的深层次的表现力,其实是很丰富的——热闹、哀怨之外,它可以表现更深沉的、丰富的生命层面的东西。”

这样主动的国际合作,罗小慈的设计并非只为一台音乐会,她有更长远的设想,“是期待全球的音乐家,能关注中国民乐,关注民族管弦乐这样一个载体,毕竟,随着中国现在的发展,在世界格局中,它的地位不一样了,这是十几年前不可想象的。”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