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伎乐俑,瓷器,隋代,共9件,高21-21.5厘米,底径7-7.5厘米。2008年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置度村M8隋墓出土。由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现在安阳博物馆内展出。
青釉伎乐俑
安阳置度村八号墓(M8)位于安阳市龙安区置度村南,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整,是继1959年张盛墓之后又一座保存完整的隋代墓葬。该墓虽未见墓志,但是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特征来看,时代为隋代无疑。该墓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俑、陶俑、陶模型明器等。其中,出土瓷俑19件,包括为侍女俑和伎乐俑两类。这组青瓷伎乐俑则是这一批瓷俑中独具特色的随葬器物。
该伎乐俑共9件,瓷质,胎体为灰白,通体施豆青色釉,其中7件乐俑出土的位置在棺床前,横向排列为内弧状,保存大体完整。伎乐俑均为女子模样,其中1件俑的手持之物已丢失(也有人认为是指挥俑),2件为舞者形象,其他的俑手持乐器分别是排箫、箜篌、箫、笙、笛、钹等。该组伎乐俑均为站立姿态,头发向上梳于头顶,发髻向左偏,高鼻小口,眼中含笑,嘴角微微上翘,神情柔和恬淡。身穿对襟窄袖襦裙,下身着紧身及足长裙,裙腰高齐至胸口,胸前系扎的长带飘飘垂于身前,脚着高头鞋履。姿容典雅,体态轻盈,身形纤秀,弹奏姿态惟妙惟肖。
吹排箫伎乐俑,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神情端庄,两只手臂弯屈向上,两手展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捧排箫置于唇边作吹奏状。
吹排箫伎乐俑
弹箜篌伎乐俑,高21.5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神情凝重端庄,抱箜篌在右胸侧,右手手臂持着箜篌,右手低,左手高,手指作弹奏状弯曲,身姿优美动人。
弹箜篌伎乐俑
吹箫伎乐俑,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表情凝重端庄,腹部微微向前,两手持箫作吹奏状于唇边,箫上能看见三个小孔。箫的历史久远,音色轻柔圆润,典雅幽静,适用于独奏和重奏。
吹箫伎乐俑
吹笙伎乐俑,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只手臂向上,两手持一笙,脸颊微微鼓起作吹奏状。
吹笙伎乐俑
吹笛伎乐俑,高21.5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手持笛子作吹奏状于左侧,姿态生动优美。
吹笛伎乐俑
持钹伎乐俑,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只手臂弯曲在胸前,两手作敲击状持钹。
持钹的伎乐俑
站立伎乐俑,高21厘米,底径7.5厘米,两眼微微睁开,微微向左方侧目,两只小手臂弯曲在胸前,双手展开,但遗憾的是手持之物已丢失。
伎乐俑
另外两件舞俑,高21厘米,底径7厘米,形制与大小基本相同。舞俑两眼微微睁开,发髻高盘上梳于头顶,面部丰润,嘴角微微上扬,神情自然安详。两个舞俑一个右手臂屈伸至腹部,左臂垂下,另一个两手臂向后放于身体两侧。两个舞俑身着襦裙,袖口垂下遮住双手,胸前的飘带垂于身前,长裙及地,脚着方头鞋,似翩翩起舞。
舞俑一
舞俑二
隋代时期实现了南北统一后,国力日渐强盛、经济不断发展,南北间文化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歌舞诗乐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伎乐俑是我国古代音乐文物的一种,向我们再现了这一成就。这组伎乐俑表现出了隋朝时期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成就,不仅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融会贯通了外来的音乐因素,实现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使乐舞文化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为以后唐代的乐舞俑的制造提供了借鉴。这组伎乐俑也为人们研究隋朝时期的文化历史及中国音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比较研究
安阳置度村M8出土的伎乐俑,均成站立状态。在河南安阳地区的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绘彩陶女乐俑群,与M8伎乐俑年代相近,手持的乐器相似,而与之不同的是张盛墓出土的伎乐俑皆跽坐演奏。这组伎乐俑共8件,高17.0—19.0厘米,为白陶胎,绘彩,模制。此组伎乐俑,其发饰和服饰大体相同,均头梳隋代流行的盘桓发髻,脑后插梳,黑发朱唇,窄袖短襦。外罩长衫,锦带并垂。铺地长裙为红彩条纹的“间色裙”。8个跽坐演奏的乐女除2人乐器已失外,其余6人手中分别持曲颈和直径琵琶、竖箜篌、横笛、钹、排箫、筚篥。姿态各异,形象的再现了隋代官府乐队的乐器组合配置,构成殿堂上的宴飨乐舞演出的场面。
张盛墓伎乐俑(8件)
由隋代至唐代,经过各民族间的融合,文化间的交流,音乐文化既继承舞乐艺术传统,又融合了外来的音乐因素,形成了中国古代乐舞的一个高峰。在河南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的绘彩乐舞女俑群,有乐俑6个,舞俑1个,其中6个乐俑也都是均跽坐在底板上。左右底板长36.1厘米、宽11.8厘米、俑高13.0-17.0厘米。乐俑或梳椎髻、丫髻及单刀髻,身穿圆领低胸窄袖衣,高系裙腰,束带垂下,下半身着红色的长裙,衣饰与托板皆施有相同的红、绿彩绘。6人两组分别跽坐在两块长方形托板上。左边一组3个伎乐俑分别手持琵琶、箜篌、箫等乐器,右边一组3个则分别持琵琶、讴歌俑、笙等。中间是女舞俑,高16.8厘米,发梳双髻、身穿长裙,虽然双臂已残缺,但仍身姿婀娜,体态柔美,翩翩起舞,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乐舞表演的场面。
河南巩义市北窑湾唐墓绘彩乐舞女俑群(7件)
与河南巩义北窑湾墓同属唐代出土于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的彩绘乐舞俑,也为跽坐俑,一组10件,其中乐俑6件,俑高19.5厘米,舞俑4件,俑高28.7厘米。6件女乐俑,都呈现跽坐状态。乐俑头梳双髻,面部圆润,朱唇粉面,眉心间饰紫色花钿,身着半臂窄绣衫,长裙曳地,神情专注,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在乐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身姿优美动人。
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乐舞俑(10件)
隋唐时期,中国的雕塑艺术延续了北朝雕塑艺术成就,雕塑艺术大放异彩。石窟造像、俑像、陵墓雕刻等都显示出雄健奔放、饱满瑰丽、意气风发的时代风格,这在陶俑中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隋代,前承北朝,后启唐风,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风貌。
置度村M8出土的伎乐俑,在人物造型上,姿容典雅,身材纤秀,体态轻盈优雅,发髻高高挽起,长裙飘飘欲动,弹奏姿态惟妙惟肖,摆脱以前呆板的姿势,全身线条的刻画随着人物的动态而有所变化,使整个瓷俑显得优雅而娴静,比之北朝的俑像,人物的肢体比例也更加匀称,在人物的写实和姿态表情上,显然更进了一步。在雕塑手法上,以现实为依据,配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置度村M8的伎乐俑在刻画上沿用了传统的简朴、写实、规整的雕塑艺术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特别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及服饰衣纹,使每个乐俑的面部都较前代更为饱满,人物神情也形象生动,造型姿态优美极为传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极富变化。生动地再现了隋代的生活风貌,为唐代塑造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组伎乐俑的发现为人们研究隋唐历史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非常珍贵、直观的资料。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