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有这样一支老年文艺团队,五年来,她们活跃在山城的大小舞台上,以音乐为乐趣,将西南最具民俗特色的音乐一次次在山城奏响。那华丽的傣族着装,那一首首充满民俗风情的《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让家乡这座北方城市也多了几分来自西南的柔情。如今,这支以葫芦丝、巴乌演奏为主的团队包含学员在内已有60余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而早在五年前团队创立之初,仅有几名队员。
葫芦丝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吹奏乐器,音质柔润、甜美,又带有浓郁的抒情味,独特的音色里含着一丝丝的哀愁。虽然这件来自西南的民族乐器与豪爽的东北人个性有些格格不入,但还是让李秀琴与她的朋友们为之着迷,退休后就在市老年大学报了名,跟随何江老师学习,这也让最初班上的几位好姐妹因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习一门乐器并非易事,坚持下来的老年人更是屈指可数,随着人数不断减少,学校决定不再开办这个班型。姐妹们深感遗憾,便凑到一起商量,班虽然不办了,那我们就自己组在一起玩一玩。
起步是困难的,没有课,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了训练场地。“我们就像是一群‘流浪儿’,在小华山公园、望溪公园组织大家一起练习。”丝竹韵艺术团团长李秀琴回忆说:“那个时候虽然苦,但也很开心,哪个队员家里有条件,就去哪个队员家里练习,最常去的就是张涤洁(副团长)家,每每赶上中午张涤洁还总会为大家准备午餐……那时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也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大家的乐观与执着让这个小小的团队迈出了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丝竹韵艺术团正式成立,这群“流浪儿”也终于有了“家”。随着人员的稳定与水平的提高,艺术团的演出也随之增多。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队伍也渐渐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了30余人,活动也办得风生水起。丝竹韵是个老年团队,队员们的年龄普遍偏高,岁数最大的队员71岁,最小的也有53岁,大部分学员不识简谱,也不懂乐理知识,加之老年人记忆力不好,学习初期十分困难,但大家学习热情特别高,一次不行就多练几次,大家都说既然选择学习,就要下功夫学好,为这个团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团里70多岁的郭桂兰身体不好,爱人又患病卧床,但每次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还主动承担了演出歌曲下载、屏幕制作等工作;冬天到敬老院去开展慰问活动,队员杨玉洁至始至终都打着队旗在寒冷的室外坚持着,因为这代表着团队的荣誉……她们早已把丝竹韵艺术团当成了晚年生活中第二个温馨的家。有了热爱,年龄从不是问题。
一次年终演出,团里的老大姐李淑秋跟李秀琴说,我市有一个十分活跃的老年活动组织,想请她去担任会长,李秀琴想,如果自己去了,姐妹们怎么办。于是便提出想带着团队一起加入,就这样,2018年丝竹韵正式加入了“娱乐养老”组织。
加入“娱乐养老”的丝竹韵艺术团,活动越发丰富起来。队员们记得她们第一次走出山城,站在了省级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记得她们数次走进村镇、走进社区为当地的居民送去一首首悠扬悦耳的曲目时,人群中那一次次鼓掌与叫好;记得她们走进千金敬老院、本溪五福院为孤寡老人表演,自掏腰包为老人带去慰问品,为老人理发、包饺子……她们说,这样的晚年生活不仅有乐趣,也更有意义。
今年是丝竹韵艺术团成立的第五个年头,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团内已经两个多月没聚在一起练习、活动了。李团长表示,虽然老姐妹们许久未见,可训练却一直没放下,团队内的微信群里大家也经常互动,晒花、晒鸟、晒鱼、晒美食、晒“宅”在家的收获……不久前,娱乐养老组织举办了线上的“歌唱云竞赛”,团内的几名热爱唱歌的队员还积极地报了名。
李秀琴说,现在疫情期还未完全结束,我们不能给社会添麻烦,尽管这次活动不是她们擅长的乐器演奏,但能在这个特殊时期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以这种“时髦”、年轻的方式让队里的队员们有事做,让大家的老年生活多几分乐趣,形式是次要的。同时,她也由衷期望,等到疫情过后春暖花开时,在我们美丽的城市里,更多人能看到丝竹韵与娱乐养老团队,让这支队伍能为更多喜爱文艺的老年人带去美、带去欢乐、带去最动听的音乐!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