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谭盾曾说过,武汉生产着全世界最好的锣,从柏林爱乐到纽约爱乐,从荷兰皇家剧院到费城交响乐团,都在使用武汉铜锣。
武汉的制锣历史,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武汉已是全国铜响器的制作中心。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一起,并称全国“四大名锣”,2013年,汉锣制作技艺入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了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一家已有近40年历史的铜锣厂,探寻百年制锣技艺闻名海外的故事。
黄陂人经营响器老字号
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车辆缓慢地行驶在乡间道路,一阵阵铜锣的敲打声从路边传来,一处不大的门楼上挂着厂牌,这里就是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作为武汉知名的制锣厂,生产的风锣、抄锣、包锣、云锣、奉锣、月光锣等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紧俏。汉锣制作技艺武汉市级传承人王志平从13岁开始学习制锣,他现在是这家公司的掌舵人,“历史上做汉锣最出名的地方在汉口的长堤街,高家河人高青庵在这里让黄陂人制作的铜锣闯出了名堂。”
提起武汉造的铜锣,不得不说高洪太。“买药要买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这是武汉3家著名老字号。1914年,黄陂高家河人高青庵来汉,在长堤街以高洪太之名经营响器。1946年,应梅兰芳剧团请求,成功研制虎音锣,创造了戏曲打击乐的奇迹。
1966年,高洪太改制为国营武汉锣厂。1979年,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首演,当这面锣敲响时,声如猛虎下山,全场为之震动。波士顿乐团将锣带回美国,这也是高洪太铜锣第一次走向世界。
此后,由于坚持手工制作、保质少量,武汉锣厂难以适应市场,加之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
手艺人返乡传承制锣技艺
高青庵制作铜锣闯出了名堂,逐渐越来越多的同村人来到汉口,投靠他,制锣成为了高家河村的传统技艺,这为形成制锣手艺人聚集效应埋下了伏笔。1984年,武汉锣厂的老手艺人到了退休年龄,解甲归田,其中不少人回到了高家河村,时任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看到许多从高洪太退休的老师傅回乡,决定办一家锣厂,高家河锣厂就此诞生。
“我的父亲不会制锣,但是我从小却是听着制锣的敲打声长大的。”王志平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说,父亲带着乡亲们开起了锣厂,老手艺人负责制作,父亲则负责销售,“他背着100多斤铜锣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推销,从东北到岭南,买不到座票,只能背着锣站在火车的角落,就这样逐渐打开市场。”
走进汉锣陈列室,这里有着157种不同类型的锣,用于戏曲演奏、民俗演艺、音疗、装饰等方面。“哐哐哐。”你听,只有敲响虎音锣,才能听到如同老虎吼叫的声音,而这个锣种也是汉锣的代表作,说着,王志平敲响了一面直径为1.88米长的铜锣。一声声低沉的虎吼声传来。什么样的锣才能称为汉锣?他向极目新闻记者解释道,汉锣与其他锣相比更为出众的特点是音质纯正、发音洪亮,而且需要手工锻造,从一块块灰色的铜、锡熔合金属蜕变成一面金光闪闪的锣,经过熔炼、锻造、成型、整平校正、抛光处理、定音六个步骤,而这技艺有着数百年的匠心积累,“一面锣的面世都凝聚了传统技艺的积累。”
1998年,高家河锣厂获得自营出口权,2003年正式更名为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父亲目光长远,他让我学制锣,弟弟王志军学外贸。”王志平说。
千锤万击锻造精品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铜锣的制作从熔炼、定型、捶打均不能假手于他人,负责每个环节的手艺人把控细节的锻造。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制锣工厂,便感受到一股热浪袭来,只见一名工人正将炉子里烧得火热的铜片取出,然后交由两名工人进行压制,虽然有机器辅助,但是手握滚烫的铜片,不停地转动从而掌握铜片的厚薄并不是件容易事,“你看,这是我哥的徒弟,他学习压片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王志平的弟弟王志军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说,工厂里负责制锣环节的每一位师傅都有着数十年的制锣经验。
压好的铜片会再次进入到火炉中进行高温烧制,然后经过手工反复捶打形成锣最初的模样,火在工人的脸上映出温暖的红光。
而作为制锣中的“核心”技术,锣定音也成为决定锣音质好坏最为重要的一环。杨从荒从20岁起就开始学习如何为锣定音,如今已干了快四十年,他通过正锤、反锤等多种技巧使手中锣最终发出最纯正洪亮的音调,这位到了花甲之年的匠人需要旁人大声说话,才能听清谈话内容,但是就是这个有些“耳背”的人却能敲出最为动听的锣声。当极目新闻记者向他询问道,锤锣有何技巧时,他很直白地说道,“我说不清楚,就是凭经验,耳朵一听就知道该敲哪里来调整音质。”
记者拿起一面锣,看到上面带有明显手工敲打的坑洼印迹,这在机器化普及度极高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版权意识提升阔步走向世界
“我们现在全年销售可以达到4000多万,其中海外的销售额就能达到2000多万。”王志军向极目新闻记者道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数据。铜锣为何可以有如此之大的销售市场,这种我国的传统乐器为何能收到海外的青睐?
原来,现在的铜锣销售除了人们印象里传统的戏曲配乐和庆典宴会等传统用途,汉锣在医疗、西方乐曲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抄锣和风锣就作为音疗锣被国际上许多医疗公司采购,用做一些辅助治疗。
汉锣的制造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由于此前版权保护知识薄弱,在市场上经常能看到武汉制造铜锣的贴牌货。“我们当时就励志宁愿少赚一点,也想做出自己的品牌,贴上我们自己的汉语品牌走出去。”王志军说道。
2015年,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成功注册了马德里商标,品牌“芳鸥”也被列入湖北省重点商标保护目录。目前,贴有海平乐器的多件商标产品参与海外乐器展会,来自武汉的铜锣堂堂正正走向国际市场,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这项古老的技艺,并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目前锣厂制锣匠人的平均年纪已经超过了45岁,后继无人成为了王志军目前最为头疼的事情,“我们不怕技术被人学,就怕没有人来学,汉锣这种古老的乐器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王志军说道,他此前已经向黄陂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了求助,希望职能部门能够建起武汉的乐器制造厂的沟通渠道,“我们愿意交流,敞开大门欢迎。”(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吉晴 通讯员 邱舒 胡思洁 实习生 李睿璇)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