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加拿大枫木,贴近耳旁,右手中指食指轻弹木面,随着一声清脆入耳的响声,木质音色如何,在吉他制作老手艺人王德生心中,就有了个大概。这是制作电吉他的第一步,名为“选材”,面板、背板、侧板等不同的木质,孕育出不同的音色。
“现在有了电脑测声软件的配合,更加精密了,但耳听辨音的传统功夫,还是必不可少。”王德生是土生土长的鄌郚镇人,他从事电吉他制作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他所在的地方鄌郚,还有一个乐器界更响当当名字——“吉他小镇”。
鄌郚镇位于潍坊市昌乐县西南部,有163.25平方公里,8.3万人,其中从事乐器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就有近万人。当地人曾这么形容鄌郚与乐器的缘分:“鄌郚”这两个汉字,右边各有一只“耳朵”,名里注定了和声音有缘,而乐器无疑是最美声音的制作者。但鄌郚真正与乐器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据老手艺人王德生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摆脱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镇里创建了一家乐器厂,主要生产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90年代,鄌郚乐器厂与韩国经销商合资成立了一家乐器公司,电吉他逐渐成为鄌郚镇乐器生产的主流。
对外出口贸易的兴盛,让鄌郚乐器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开枝散叶,“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也成为鄌郚当地的俗语。据中国乐器协会电吉他技术研究会会长赵卫国介绍,目前鄌郚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年产能在200万把左右。“根据乐器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鄌郚镇的电吉他单品产量,目前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6%以上。”赵卫国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全国10把电吉他,就有近4把是鄌郚生产。
如今在鄌郚镇,电吉他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很多工厂也都有了数控铣床,制作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在赵卫国看来,一把电吉他从选材,到后期进行白胚制作、抛光上漆,以及最后装配调音,全程下来总计有大小一百多个工序,其中一半的工序需要手工来完成操作。“电吉他的制作,无疑还是手工制造的一部分,机器起到了部分辅助的功效,但真正核心关键部分,还需要人一点一点的打磨调试。”
在鄌郚镇,每个工序,都有着一批能工巧匠。“设计图纸上的深度、弧度、坡度不能有丝毫误差,否则会影响后期制作出来的音质效果”。迪生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迪,爱好音乐、组过乐队,既是电吉他的爱好者,也是一名“创新手造者”,从外观图纸设计到最后音色调试的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我本身也是一名乐手,音乐与制造相结合,就有了自己的设计灵感。如果电吉他制作仅局限于模仿,那就是‘千篇一律’的组装木工。”
刘迪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鄌郚投资设厂,看重的正是鄌郚电吉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单单就技术人才而言,一把好的电吉他,需要大量的人工手工制作。例如喷漆,一些定制的吉他颜色,需要纯手工调色上色,一遍一遍的进行涂抹,然后再用砂纸不断打磨,单就打磨的砂纸来说,就有60到1000种不同的粒度反反复复,轮番上阵,经过手工砂纸的不断打磨,最后才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色彩。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