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意大利古琴漆的配方已经失传,凌震华有自己的“独门秘技”,并绝不外传。熬漆时他常常一个人躲起来,熬上一两个月才能敖出一锅。而给一把琴上漆,需要半年,上一层晾一阵再上一层,一共要上30遍。
他每年都去意大利小提琴原产地克莱莫纳小镇采购木材,有些木头经过琢磨后发现不具备成好琴的条件,他再带到乐器展会上卖掉,而这些仍是众多厂商争抢的“上品”。
凌震华家中三楼的玻璃阳光房里挂满了琴坯。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在上海青浦郊区一幢不起眼的三层小别墅内,每天都传出悠扬的古典乐音,上百把提琴在此等待某日一位知音人到来。而它们的“父亲”是马上就要满六十岁的上海提琴制作师凌震华。
中国是乐器制作的大国,但长期以来,国产乐器只占据国际中低档乐器的市场,而青浦这个不起眼的提琴小作坊中诞生的琴却能被许多国际音乐大师相中。国际权威提琴鉴定专家瓦特罗赞叹“小提琴在这里已经没有秘密”;当今世界小提琴界泰斗级大师平查斯·祖克曼、柏林爱乐小提琴首席盖伊·布朗斯坦、芝加哥小提琴首席陈慕融、匹兹堡交响乐团原首席安德鲁斯·卡德尼斯等众多演奏权威都认可并使用凌震华制作的小提琴。这个小作坊的琴不仅在外形上严格仿制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名琴,在声音上同样经得起比较。2011年,英国BBC电视台听说在中国的一个小作坊里有能够生产还原意大利古老手工制琴秘技的奇人,还专门组织了摄制组来到青浦作坊里拍摄纪录片。
下月,祖克曼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沪举行音乐会,来之前,他已将与凌震华的会面排上日程,他们筹划以两人名义组建基金会,培养有天赋的中国琴童。
“半路出家”制琴是“老天爷赏饭吃”
凌震华学习提琴制作完全出于兴趣,大器晚成的他直到30岁才开始正式走上这条路。
凌震华的父亲爱听戏,因此他自小耳濡目染,后来喜欢上音乐就自己淘换乐器自己摸索。小学二年级在学校表演吹口琴,五年级表演拉二胡,上了初中就能登台表演拉小提琴——让凌震华最骄傲的是,他的这些乐器本事全凭自己摸索,从来没有老师教。中学时凌震华参加了学校的乐队,老旧乐器常出故障,喜欢动手的凌震华自告奋勇地成了乐队的“维修师”,自拆自装乐器成了他演奏之外的另一门专长。“我想我的优势就是了解音乐,对声音的音质音色特别敏感,同时动手能力也强,那时候各种电子、机械产品我都能弄。”他自称,这门手艺是“老天爷赏饭吃”。
一直到20多岁,机缘巧合之下,凌震华在淮海路的老琴行里淘换乐器时结识了来自深圳的提琴制作师傅。他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去了深圳,一边在工厂里研发电子产品,一面找提琴师傅学习制琴手艺。学到30岁出师,自己在深圳单干了一阵,1995年回到上海,即被上海交响乐团聘为顾问,从此分文不取地为上交修了15年的琴。
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当年上交首席潘寅林在“文革”时期拉“红色经典”的一把小提琴,到凌震华手里时声音已经暗哑。凌震华想着自己童年时是潘寅林的忠实粉丝,那把琴又出自德国,于是修得格外用心。“‘文革’那会儿留下来的好琴太少,那把其实也就是德国的大作坊琴,做工粗糙,但是本身的木头是好的,所以我还是对它下了大功夫。把2毫米的侧板剐到1毫米,把之前不符合规范的502胶水用丙酮一点点擦去,重新填上石膏,用动物胶水黏合。”这一把琴就足足修了两年。重生后的琴音比原来更加亮丽饱满,这把琴后来被上交老首席张曦仑收藏,至今仍在他的手上。
凌震华如今还是保持着对声音的高度敏感性,琴到了他手里调调弄弄声音就大不相同。他了解每把琴的品性,顺着琴的性子捋,有时三更半夜临时想到侍弄琴的门道,不管几点都会上手调琴。“所以幸亏住在这郊区的独栋房里,要是在市区的公寓楼,早就不知道被邻居投诉几回了。”
祖克曼为其破例匹兹堡首席找上门
凌震华制琴多年,令他名声大振的还是由于得到了小提琴大师祖克曼的赏识。几年前凌震华成立了凌华室内乐团,乐团由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乐团使用的乐器均由他的凌华提琴制作室出品。2006年6月,凌华室内乐团与小提琴演奏大师祖克曼合作,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当时凌震华希望祖克曼也能用他做的琴,但挑剔的祖克曼试过几个音后没有应允,这让他多少有些沮丧。两年后祖克曼再来中国,凌震华也再度请求祖克曼试一试他的新成果。这一次,祖克曼拉完之后,当即让凌震华开价,他要买那把琴。
不久之后,凌震华收到来自美国的邮件,来信的人自称是匹兹堡交响乐团的首席,希望定购他的小提琴。对方在信中写道:“这个星期我的好朋友祖克曼与我们交响乐团演出时,我一眼就看出他没有使用他那把耶稣小提琴,而他用您的小提琴演奏时,我对琴的声音和力度都非常吃惊,它听上去和意大利上等的小提琴一样好。”
今年3月,祖克曼再度来到中国,再一次“验收”凌震华的手艺,两人还商定了接下来要成立“祖克曼·凌”基金会,每年资助有天赋的中国琴童到欧洲贴身跟随祖克曼学琴。
按照国际惯例,古意大利名琴基本由收藏家、基金会拥有,而为了保持琴的活力,会赞助给有实力的演奏家使用,而名琴毕竟昂贵,在练习和露天演出的场合,演奏家会需要额外的提琴。目前,中国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厦门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等专业演奏人员都把凌震华的大提琴作为首选。而经由芝加哥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张立国的推荐,今年柏林爱乐首席布朗斯坦也定购了一把凌震华的小提琴。
两度为梦想卖房的理想主义者
凌震华说,前些年能做出些好琴还算是“妙手偶得之”,并非对每一把琴都有十足的把握,而现在则越来越有谱了。为了这些琴,凌震华去年又做了件让身边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卖掉了市区的一套房子,换了堆放在作坊里不起眼的木头。“过去每年去买一点觉得太麻烦,既然能吃准这是最佳的木料,索性就多买些。”
说是“又做”,因为这已经不是凌震华第一次为他的提琴事业卖房了。2006年和祖克曼结缘的那场音乐会就是卖房换来的。当时主办方的资金出现问题,眼看音乐会难以成行,作为祖克曼忠实粉丝的凌震华决心自己卖房筹措资金以保证音乐会如期举行。祖克曼得知这件事后十分吃惊,身边的朋友更是无法理解,凌震华自己却不以为意,“我只要自己喜欢,就觉得值。”
凌震华还赞助了巴伦伯伊姆在以色列组织成立的亚洲青年交响乐团一套四重奏供弦乐器各声部首席使用。这套乐器获得了祖宾·梅塔的高度评价。事后,梅塔主动向他担任音乐总监的以色列交响乐团推荐了凌震华的乐器。
而凌震华的合伙人对这位合作伙伴三番五次的“非理性行为”十分钦佩,也从不干预。“他太爱他的小提琴了,一辈子心思全在琴上,为了琴,连婚都没结,提琴就是他的老婆。”
失传的意大利制琴技艺在此“复活”
凌震华迷恋意大利老琴,但真正能入他法眼的“好货色”都是数百万美元的天价,他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去收藏。于是他利用游历欧洲的机会去收集一些破琴,自己回来修。有一次他捡回来一把250年前的英国琴,太过老旧的琴身已经被蛀虫咬得千疮百孔。“一般人看到这个琴肯定放弃了,但是我想虫子只吃木头,那层漆还是很珍贵的。”于是凌震华每日对着老琴精雕细磨,将琴身磨得几乎只剩一层漆,再往里填上自己淘来的好木头。改造后的琴被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相中,收为心头爱。“别小看这些修修补补的过程,许多老琴经过修缮,出来的声音比上好原料做的新琴更好。”
几十年来,许多名家收藏的名琴都定期请凌震华作维护,几年前,凌震华还亲自修过一把意大利制琴名家瓜达尼尼之子杰比·瓜达尼尼的琴。
凌震华对于老琴的研究除了在实践中摸索,也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阅读一位意大利制琴大师与一位贵族的书信中看到,制琴师说,“先生,您定制的琴还要且等些时日呢,它还没吹够风没晒过太阳。”经过日期比对考证,那把琴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由此,凌震华再根据史料考究,发现意大利古琴当时的制作工艺是要将做好的琴身白板至少自然风干一年,之后再上漆。“现在是快速消费的商品社会,谁还能为一把琴等上几年时间?”因此,即便在今天的意大利,这样的自然风干做出的提琴也已经寥寥无几。而凌震华制作的提琴,制作期至少在两年以上。在别墅三楼的玻璃阳光房里,地面上整齐地排放着凌震华从意大利精心挑选的制琴木材;而玻璃篷房上方则齐刷刷挂着一排排中小提琴的白板琴身。凌震华每天都会来给这些琴翻面,让一年四季冷热干湿的气候都均匀在面板背板上轮回,以保证提琴声音的稳定性。
除了一年以上的风干,上漆是另一个凌震华制琴的“秘技”。凌震华介绍说,意大利古琴漆的配方已经失传,如今大多数提琴制作用的都是酒精漆,它的特性是挥发快。时间久了,漆会硬化,进而影响木头的强度。而凌震华使用的油性漆类似油画的材料,加入了独家秘方,通过氧化过程逐步渗透。凌震华的提琴工作室里有他这些年收的一些徒弟,但这熬漆的技术他秘不外传,从来都是一个人躲起来熬上一两个月才能敖出一锅。而给一把琴上漆,需要半年,上一层晾一阵再上一层,一共要上30遍。
而制作提琴最重要的基础是木材。早年凌震华在全球的展会上搜集木材,前几年才确定了最好的木头还是在意大利小提琴的原产地克莱莫纳小镇。这里的木头木质均匀,年轮之间疏密相当,纹路清晰笔直。“这样的木头传声快,出来的效果自然好。”而业界普遍认为好琴所具备的漂亮的“老虎纹” 则不受凌震华待见,“我仔细观察过真正用以演奏的传世好琴,纹路都不重。纹路深浅决定木质的软硬,太深的纹路不可能发出好声音,那不符合自然的声学规律。”凌震华随手从地上拾起两块木板在记者耳边敲了敲,那种清脆的“咚咚”还泛着回声的响声的确令人大为吃惊。
凌震华每年去克莱莫纳两次,有些采购回来的木头经过琢磨后发现不具备成好琴的条件,他会再带到乐器展会上卖掉,而这些他淘汰的木料也已经是众多厂商争抢的“上品”。
凌震华的提琴屡次在国际权威提琴比赛上获奖。世界最权威提琴鉴定家之一、提琴制作大师瓦特罗看了凌震华的提琴后给出的评语是:“意大利的小提琴已没有秘密。”
采访当天,适逢几位艺术家相约来工作室拜访参观,行程结束后凌震华准备了一桌家常菜请众人吃饭。饭前大半天的时间里,凌震华说到他的制琴心得滔滔不绝;而席间,一桌人从政治事件到坊间八卦,从投资大计到文艺创作,每个话题都引发热烈讨论,却从未见凌震华插上一句话,埋头吃饭的他,和整桌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许因为他的世界一直以300多年前的一套标准为“标杆”,今天世界千变万化的动静在他这里都不那么重要了,最后众人总结说他是“世外高人”。正如凌震华告诉记者的,“科技制造出了更先进的工具,但我用着这些工具,还是要做老式的琴。”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