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之误
神童首先需要天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首先就在这里。大部分知名的音乐家几乎在幼年时都已展露惊人的音乐天分,比如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克拉拉、肖邦、李斯特、马勒……莫扎特4岁会弹琴,6岁开始旅欧巡演,门德尔松10岁为《诗篇19》作曲,肖邦和李斯特几乎不需要练习曲自己摆弄就驯服了钢琴这个乐器之王。当然成就音乐神童不能仅靠天赋,若缺乏合理的培育,天才也会消亡。据说连童年贝多芬也不肯练琴,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度过了他最失落的少年时期,而德彪西昔日的和声作业差点把他的老师气死。
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神童,永远只有莫扎特。但美国著名商业记者杰夫·科尔文展示了另一个莫扎特。他写过一本《哪来的天才》,结合多年的采访与观察经验,在各行各业中选取天才来“揭秘”。
科尔文认为莫扎特的伟大,首先因为他有一位不平凡的老爹。老莫扎特虽然不是成功的音乐家,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小提琴教材延用至今)和精明的商人,更是宣传能手。莫扎特确实音乐天赋过人,天生具有绝对音高和超常的听觉记忆力。但在21岁之前,莫扎特并未写出成熟的音乐作品,那些6岁写的钢琴曲,11岁写的歌剧,只能勉强算习作,而且经过了他老爹的润色。
父亲的角色在音乐家的故事中不可缺席,古有莫扎特,今有郎朗的发言人老爸,还有像马友友,7岁结识卡萨尔斯,8岁在伯恩斯坦的安排下为肯尼迪总统演奏,都与他那位作曲家、音乐教育博士的父亲马孝骏在圈内的人脉不无关系。而在旅法中国女钢琴家周勤丽的自传电影中,第一男主角不是男友而是姜文饰演的父亲。
科尔文在书中说,在音乐家老爸的精心策划下,21岁之前,莫扎特经历了十几年专门设计的强化的音乐家训练,比如各种音乐风格写作、各种曲式组织练习和大量的即兴变奏手法。生活在17世纪的小孩没有电视机、电子游戏和乐高玩具,莫扎特可以玩的只有弹琴和骑木马,对他来说,骑木马很欢乐,但弹奏音乐更美妙,为达到心里渴望的音乐,他爬上钢琴,弹奏、聆听、激动、忘了时间……
《哪来的天才》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强调这是迈向成功人生的基础练习。所谓的刻意练习,是指根据工作或自我的局限设计的特殊练习。他认为莫扎特的迅速成才,仰仗他老爸专门设计的“刻意”音乐练习。对莫扎特来说,它简单得像小鸟扑腾几下就能起飞,可是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枯燥而艰难的练习,首先需要打败自己,与自我的惰性作战。各种乐器的《练习曲》即“刻意练习”的范本。一百年前,最出色的小提琴家都抱怨柴可夫斯基的《D调小提琴协奏曲》根本不是写给人类演奏的,但是如今几乎所有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都能胜任,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巨大胜利。杰夫在文中从音乐、体育、写作等等各行业的大量范例来论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简直是练武秘籍,葵花宝典,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天才绝非一日之寒。
这不是什么新鲜道理,就像我们常说的,最土的办法最管用。我们小学时就读过卖油翁的故事,“无他,唯手熟尔”。但刻意练习会导致许多问题。雅克·巴尔赞曾说,天才没有机械性。确实,天才和人才的区别就在于天才总是有绝招。如此看来,“刻意练习”简直是与天才背道而驰。为消除愚蠢的机械性,不变成一架演奏机器,我们必须强调,“刻意练习”的“刻意”才是核心问题。杰出的音乐老师和体育教练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个性特征,寻找诀窍,结合经验,克服难点,设计出最有效的练习,如此才可获最长足的进步。这是一种聪明的练习,需要全面考虑练习目的与自身条件,是不断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是目前针对考级的训练所完全忽视的。
不管如何刻意如何巧妙,强化的音乐学习对于短暂的童年真是一场灾难。曾经看到一则新闻,再次暴露了我们的儿童音乐教育的野蛮低级。在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上,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胡丁琦一人荣获四项大奖,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感谢父亲的400记耳光。”她5岁学琴,最初3年,父亲为了练琴打了她400记耳光。而她父亲这种“不打不成材”的钢琴教学法据说来自郎朗的老爸郎国任。李茹涵的一篇文章《中国音乐教育之乱象》,列举了家长对琴童的各种虐待,胡丁琦的“耳光比掌声响亮”;赵胤胤拿爆竹烟花烧钢琴;郎朗因耽误两个小时练琴,父亲向他提出三个选择“第一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安眠药”,“那一天我用拳头捶墙,想把每一根骨头砸断,看你还怎么让我练琴。”即使郎朗如今叱咤风云,对这样的童年也无法释怀。这些故事叫人错愕、深思,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前程、压力统统押在孩子身上,是不是自私虚荣?是不是一种赌徒心态?美需要付出痛苦代价,学乐器、芭蕾、体操,无不如此。但浪漫钢琴曲和暴力体罚的搭配,产生一种报仇雪恨般的成就感,真叫人百感交集。
《哪来的天才》作为一部关于方法论的励志书是有欠考虑的,它无视人的性格、健康水平、心理暗示、机遇等等偶然因素在成才过程中的颠覆性力量。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一本正经地激励过学生,但内心深处始终对励志这种教育满怀疑惑,并不赞同完全否定天赋论的激励方式。要知道,励志过了头,会塑造大量的狂热分子和各种自命不凡的凡人。小则毁人一生,大则引发灾难。合理的观念是:我们首先是一个凡人,但我们拥有不同的天赋。宣扬天赋论并非为了展示人类奇观,而是为了找寻每个人的不同天赋并给予精心对待。曾发明幼儿园的19世纪思想家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个人的充分发展,通过从事自由但又有人引导的活动来发展天赋。如今这种教育观点已被广泛认可。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