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追述太平鼓的由来,早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便有它的踪迹。富察敦崇(清)所著《燕京岁时记》载:“太平鼓者,系铁圈之上蒙以驴皮,形如团扇,柄下缀以铁环,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冬冬然,环声铮铮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之鼓也。”
兴于清末取意“太平”
左卫太平鼓兴起于清末,寓意“太平”,是群众向往太平安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乐器,寄予着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左卫太平鼓以铁制成一尺多的圆圈,然后用麻缠好,上裱麻纸三至四层,晾干,再绘上各种吉祥图案。鼓圈与铁把柄相连,把上套有铁环或铃铛,摇动时能发出“嚓嚓”的响声,柄端系一五彩线穗子。鼓槌用竹条加火烤成勾状,以勾背击鼓。
太平鼓源于民间杂耍,是富家子弟戏耍的玩具,后经过民间艺人加工整理发展为群众性的游戏节目。太平鼓是一种以鼓为道具,击鼓伴奏的舞蹈,表演者成双成对,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时而鼓随击点上下翻飞舒展挺拔,时而撩腿扭腰婀娜多姿。打太平鼓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男女老幼皆可一起尽兴舞耍。
年关大戏祈平求安
太平鼓亦称“迎年鼓”,一般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时最为活跃。旧时除夕清代宫廷内也会击打太平鼓,以取“天下太平”之意。
据左卫镇上的老人回忆,每到旧历新年,左卫都要起“社火”。“社火”是一种民间文娱活动,左卫人叫“社上”,设在镇子东南角水口寺内。
除夕,左卫镇的大人孩子新衣新帽,手持太平鼓,从各家各户冒出来,汇集在大街小巷,左手持鼓,右手持槌,边打边舞,男子动作舒展挺拔,姑娘家柔韧轻巧,嬉戏耍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这是对太平盛事的歌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敲打起来,鼓声惊天动地。老人们说这太平鼓能“压土气”、驱邪,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人们要行香约庙“游百病”,在太平鼓声的抑扬顿挫里社火结束。村民们修理破损的太平鼓,然后将其封存,直至来年重起社火。这样的习俗代代沿袭,是左卫新年祈愿的重头戏。
百年古韵五代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耍鼓的人越来越少,左卫太平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几乎销声匿迹。后来,左卫镇耍过太平鼓的老人大多已经故去,年轻人对太平鼓几乎没有什么记忆,太平鼓作为左卫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几近消失。
镇上唯一传承太平鼓的人家姓王,父子两代将这门手艺继承了下来。老父王跃先已经84岁高龄,是太平鼓的第四代传人。据他介绍,他的祖辈是当时镇上有名的制作太平鼓的手艺人,同时也是耍鼓好手,子承父业,爷爷、父亲也得了真传。如今传到小儿子王占富,已经是第五代了。
逢年过节时,王家的太平鼓也曾有“一鼓难求”的鼎盛。鼓面蒙好麻纸,再用硬纸片剪五只蝙蝠均匀固定在麻纸上。随后备齐红绿各色颜料,一把小刷子调蘸颜料,一根细木棍儿往纸上弹绷,片刻后,纸面斑驳,硬纸片取下,雪白的五只蝙蝠跃然纸上。这叫“五蝠奉寿”,“蝠”、“福”谐音。
王跃先儿时也学会了制鼓手艺,也耍一手好鼓,可却碰上了战争年代,制作太平鼓的绳绳线线束之高阁,麻纸颜料都退了颜色蒙了灰尘。王跃先也没了制鼓的心思,但他还是把这手艺传给了儿子王占富,他对儿子说:“没人耍不要紧,咱这手艺传了几辈子,不能丢,咋也会有人想起来的。”
旧调陈曲谱写新篇
一人一鼓一支舞,如今,随着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左卫镇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终于在故纸堆里发现了生动鲜活的太平鼓。打太平鼓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方式,太平鼓重量达3斤,舞蹈起来全身运动,可以锻炼脑、五脏、四肢和全身,促进全身的协调能力。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2011年夏天,镇上成立了农民剧团,由30多人组成。剧团收集太平鼓鼓点,学习舞步队形,并且融入现代艺术。
这下,王跃先老人的话应验了,镇上农民剧团要学太平鼓,老人颤抖的双手已经再不能制鼓,小儿子王占富在老父的教诲下顶起了大梁,弯铁丝,蒙鼓面,剪蝙蝠,绷颜料……尘封已久的太平鼓终于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剧团负责人赵青莲介绍,剧团在沿袭了老太平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注入了新时代了音符,给每一段太平鼓都编制了一个故事,丰富了太平鼓的内容。刚出场时,表演者男女各成一队,击鼓抖环,腾挪跳跃,这是他们在欢天喜地庆贺节日。随后男队与女队两两交叉,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点也打得上下翻飞,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这是青年男女相遇相悦相互嬉戏。舞蹈最后,男女青年相携归去,有情人成了眷属。
据了解,农民剧团已经表演过三四次太平鼓,太平鼓不仅仅只在逢年过节才表演,而是成为老百姓日常健身的一种娱乐活动。为了更好的传承太平鼓,左卫镇准备将其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卫太平鼓历经百年沧桑变迁,如今正在新的历史扉页上续写着更为精彩的华章。
相关介绍: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已有雏形,武则天做武周皇帝时命人制作了大量单面鼓以作娱乐,后来此鼓传入民间称为太平鼓。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中有“画鼓拖环锦臂攘”的诗句。“画鼓拖环”应该指的就是太平鼓。其实,这种单面鼓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它的的踪迹。到了明代,民间已经开始盛行用单面鼓进行群众娱乐活动了,固定其名称为“太平鼓”。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有“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击太平鼓无昏晓,跳百索无稚壮,戴面具耍大头和尚。具观无男女……”,“元夕童子挝鼓,旁夕向晓,曰太平鼓……”的记载。彭蕴奉所著的《幽州风土吟》说:“太平鼓,声鼕鼕,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说的是北京城内儿童边打太平鼓边跳绳的场景。清人所写《北京风物诗》中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太平鼓韵铁铮铮,儿戏喁于互迎送”的诗句,可见太平鼓在明清时期已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了。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