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牡丹亭》:传承创新 香飘全球

2012年03月09日    来源:网易新闻    
生死相许,是为“情至”。

  神州乐器网讯  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帝恩赐,中国戏剧家汤显祖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都死于公元1616年,汤显祖留下的这部中国古典戏曲中表现男女爱情的经典作品昆曲《牡丹亭》,几乎可以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戏剧经典著作抵力抗衡。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唱腔清丽柔婉、婉转悠长,恰似一位中国古代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美人”,一如400年前那位娇滴滴的姐姐杜丽娘。

  历史之源:

  魏良辅发扬昆山腔

  追寻昆曲历史,可以溯至明嘉靖年间。当时,有皇帝粮仓之称的太仓南码头来了一位江西豫章人,他叫魏良辅。在江南异乡,他发现“昆山腔”虽在百姓中传唱,但“平直无意致”、“讹陋无规格”。

  其《南词引正》写道:“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于是,他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南北曲和双凤等地民歌优点,“足迹不下楼十年”,开始大胆戏曲革新。

  为与昆曲结缘,他把美丽善歌的女儿嫁予素工弦索的北曲专家张野塘。自此,魏良辅一家在实行南北曲合套、改革弦索乐器、组建丝竹乐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形成细腻耐听、韵味绵糯的“水磨腔”。

  魏良辅未必能想到,一百多年后,他的江西同乡汤显祖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绝后的戏曲大作《牡丹亭》,事关爱情,亘古永恒。

  推广之缘:

  青春版《牡丹亭》浮出水面

  2004年,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华文作家白先勇,发现了正在周庄古戏台上“练样子”的旦角沈丰英和小生俞玖林。再往后,便有了青春版《牡丹亭》,该戏多次赴英、美、希腊等国演出,并在29个国内大学作昆曲普及讲座,已演出200场。

  一场春梦,生爱到死,死可以生;一出好戏,名家云集,绵延至今。梅兰芳、于振飞、华文漪、岳美缇、蔡正仁、张继青、汪世瑜……“传世盛秀,万代昌盛”,在讲究传承有序的昆曲行当,几乎每一辈里数得上的名伶,都剪不断和《牡丹亭》的缘分。

  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吴新雷看过各个版本的《牡丹亭》,说起这出空前绝后的“大戏”,他投来一个和白先勇神似的“老顽童”笑容:“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昆曲。”

  资金之困:

  杯水车薪影响“口传心授”

  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后,财政部给文化部所拨昆曲款项为每年1000万元;2009年之后,缩减为500万元。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感慨,他们此次来京演出,主演也住快捷旅馆,演毕,连夜乘火车赶回。

  面对看起来“姹紫嫣红”的昆曲现状,白先勇忧虑重重:“急啊,这些活的宝贝再不学就没了!20世纪初,传字辈的演员,身上会600多出戏。他们的弟子,现在上昆的岳美缇、蔡正仁这拨,只会300多出戏。”

  面对种种传承之忧,中国七大昆剧院团几乎都有难言的痛。

  “8年来直接投入5000万元。”蔡少华表示。“我募集了近3000万元吧。”白先勇觉得,凭他个人力量,恐难再排演众多优秀剧目。

  “单靠市场?都得饿死。”林为林苦笑。院团是事业单位,还得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去培养一批能站得住的昆曲演员。

  文化之机:

  “百戏之祖”走向世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牡丹亭》第200场绝版全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前来观看。

  《牡丹亭》是一个昆曲“走出去”的引子,应有更多的优秀剧目得到扶持,走向世界。白先勇呼吁,政府拨款或者成立专项基金,是昆曲传承的长久之计。

  “我们8年的演出,场场爆满,所到之处,都能认识到因看戏而喜欢昆曲的新朋友。”白先勇建议,既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实验已结硕果,不妨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比如英国的皇家芭蕾舞和日本的歌舞伎,他们的扶持模式促使本国艺术得以良好传承。”

  与此同时,全国七大昆曲院团都在演《牡丹亭》,各有千秋。浙江省昆剧团排演的经典版《牡丹亭》,由浙江省文化厅拨款,在今年4月23日莎士比亚诞辰448周年之际,将献演于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福镇及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传承之思:

  古不能成旧,新不能离本

  说起昆曲传承现状,林为林眉头微蹙:“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昆剧人要遵循这个格。古不能成旧,新不能离本。”

  上海昆剧团曾连演六个晚上《牡丹亭》“最全本”,该团长郭宇表示,昆曲在创新时,千万不能为追求一些浮光掠影的新鲜感而丢了昆曲最本质的特色。

  素有“巾生魁首”美誉的汪世瑜,除了“手把手”教俞玖林扮演柳梦梅外,也曾担任新派昆曲《怜香伴》艺术指导。该戏极具现代化的声光舞美和尚未开演便在北京798艺术工场进行的服装走秀,在岳美缇、蔡正仁等唱了一辈子昆曲的老艺术家看来,或许是一个“异类”。

  面对“老昆曲”同辈质疑,汪世瑜解释:“我想只要舞台上呈现的是昆曲,只要它是美的,都是允许的。”

  票友之爱:

  昆曲既古老又年轻

  昆曲票友、沪上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感觉,《牡丹亭》要跟文化结合,在深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昆曲所特有的朴素典雅风格。

  在昆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作家杨守松,退休后自费采写昆曲著作《昆曲之路》。他建议在吴语区中小学开设昆曲课:“从普及中抓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好苗苗,昆曲才有未来。”

  当笔者告诉杨守松,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戏剧院校,已相继开设昆曲专业的本科甚至研究生班时,老人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昆曲很古老,昆曲也很年轻,供职于新华社总编室的杭州才女周劼人,便是年轻人中的昆曲票友。从清华毕业后,小周把学校京昆剧团的优秀传统带进了新华社。由她牵头,新华社团委支持下创办的“青年京昆爱好者俱乐部”,成立两年多,平均两月一场专业讲座,每年提供近百人次看戏机会。2011年的记者节京昆晚会上,周劼人带病出演杜丽娘。一段《牡丹亭·惊梦》,小妮子做功扎实、身段缠绵、唱腔精致,引来观众叫好连连。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