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乐”属于君子六艺之一。音乐是令人舒畅的存在,放眼园林的雅集之趣,伴著或清幽、或古朴、或缠绵、或铿锵的乐曲,这是最中国的存在。
唐琴,刻有“龙吟”,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不仅不少文人与琴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交往,而且不少著名的文人本身也弹奏古琴并参与琴曲的创作,著名的如王绩、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等。
唐诗和唐文中保存的有关琴曲、琴家、演奏、欣赏等方面的评论,从这些诗文的生动描绘中,使后人得以领略当时象董庭兰、蜀僧睿、陆僧辩、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乐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清牛皮柚木漆堂鼓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清代则叫它杖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
明 藏式木雕鎏金扎念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扎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扎念”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扎念琴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扎念琴体通常由柏木、红木、胡桃木、檀香木制成,蒙皮为山羊皮、蟒蛇皮等。
清 藏式景泰藍胫骨号筒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号筒古代称“角”。《旧唐书·音乐志》:“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长二尺,形如牛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纲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清代卤簿鼓吹大乐中也有所用。
号筒是藏族吹奏乐器,流行于青、藏地区。据说其声音可以取悦一切怒相神,也能恫吓一切邪恶精灵和恶魔,拥有胫骨号筒主要象征着神对三界的控制。
明 魯王梓木古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昔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制琴以教天下之万民,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以桐木为制琴之良材,常取桐木为琴面,以桐之柔配琴之阳,取梓木为琴底,以梓之刚配琴之阴,阴阳相合,琴体乃成,始得刚柔相济之音。可见古人从对桐木有种特殊的偏好,甚至“丝桐”一度成为琴之别号。
清 石磬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 磬石”音。有石或玉制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纹,并钻孔悬挂于架下,击打传声。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
《礼记·乐记》:“石声磬”唐孔颖达疏:“石声磬者,石磬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钟各一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
战国 秦青铜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铜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
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现在所见最古的钟是西周时代的。在历代所铸的钟里,期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
东汉陶俑,左边乐者,所吹即是尺八
唐 尺八 日本正仓院
“器乐”是正仓院的重要类别。中国久已不传的尺八,在日本则为通行的乐器之一。另还有被誉为正仓院第一宝物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为圣武天皇生前挚爱之物,是存世少有、公认的唐朝制品,也是全世界现存最精美的唐代文物之一。
这是属于大唐的记忆。尺八,一种古老的竹制乐器,源于中国隋唐礼乐,南宋时期,日本禅僧心地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求法习禅,期间遇到尺八第十六代传人张参居士,随其学得技艺后,将传承带回日本。心地觉心回国后被封为法灯国师,并开创了普化宗,把尺八列为该宗法器。之后的600多年尺八一直在僧侣和武士阶层中流传。
唐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日本正仓院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髹饰工艺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装饰材料,如螺钿、玳瑁和琥珀等,这是正仓院藏唐代乐器独有的、最具特征的装饰特点。根据木材的特性和乐器对材料的要求,选用不同树木上不同的部分,按照不同需求来制作乐器的各个部位。
面板和音柱采用质轻松脆的桐木,背板、琴头、琴颈、覆手及转手等部位采用紫檀。髹饰的主要材料有大漆、螺钿、玳瑁和琥珀等。在这一件存世的五弦琵琶上,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此琵琶上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能够想象当年的大唐盛世。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