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一根竹笛一世情缘

2019年12月23日    来源:张家口日报    

一根竹笛一世情缘

一根竹笛一世情缘

一段直抵人内心深处的笛声,往往离不开演奏者气、指、舌的精妙配合。朱海平痴迷丝竹管弦40载,通过气息的把控、指法的训练,不断探寻着笛音最完美的呈现方式。因为这份执着,他渐渐在行内闯出了名堂。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俯下身去教授学生,在让年青人有机会领略竹笛声韵之美的同时,用他的方式为中国特有的古老乐器积累更多传承人。

家庭熏陶与音乐结缘

虽然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童年时的朱海平在精神上却是富足的。

父亲朱连级、母亲杨盛霞是一对从战争年代走进和平岁月的文艺工作者。1949年初,刚满18岁的他们加入了原察哈尔省文工团,父亲演奏乐器,母亲是一名歌唱演员。当时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下乡慰问演出。那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演员赶场只能徒步,清出一块空地就是舞台,一旁铺上草垫就是休息室。但心怀理想的父母却从不在意这些,他们为边远山区的村民们带去了精神给养。1962年,父母被下放到邢台市新河县的一个小村庄。没想到仅过一年,一场洪灾不期而遇,父母流落到赤城县兴仁堡村才停下脚步。为了生活,他们用曾经弹奏乐器的双手拿起了农具,干起了农活,在那里扎下了根。

1972年,朱海平出生于兴仁堡村,年幼时自然不知道父母曾经历过什么,但他却感到,与一般庄户人家不同,他的耳畔时常响起各种美妙的音乐。在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朱海平开始尝试学习二胡、竹笛等乐器。一番比较下来,唯有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似水的竹笛声令他陶醉,于是便一心练习起来。

朱海平的悟性很强,很快就能像模像样地吹出曲调来。父母感到他有些天分,便认真对待起来。练习基本功是一件苦差事。一个小时下来,仅是双手握笛抬起这一个动作,就让他两肩酸痛不已。毕竟还是个孩子,兴趣在一遍遍枯燥的练习面前慢慢散去。他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但当他看到父母不仅带着哥哥、姐姐为村民们表演,甚至还被邀请到当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给战士们带去快乐也收获尊重时,他渐渐又收起了浮躁之气,静下心来,真正投入到打磨技艺当中。此后天不亮,朱海平就起床跑到河边练习竹笛。悠扬的笛声在原野上回荡,唤起了沉睡的村庄。久而久之,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兴仁堡村有个会吹竹笛的少年。

随着朱海平吹奏技艺的提升,于是在各种义务演出中,又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这些接地气的演出,不仅让朱海平得到锻炼,也积累了舞台经验,当他看到台下观众用心聆听的样子,更加坚定了这条音乐求索之路。如果说父母的熏陶开启了他的音乐天赋之窗,那么此时一支竹笛则助他生出了梦想起飞的翅膀。

下苦功夫才是真捷径

时光如白驹过隙。1987年,15岁的朱海平不负众望,考上了张家口艺术学校乐器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系统的乐理学习中,他得知自己酷爱的竹笛艺术原来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才有了如今这般丰富的音域。也是在老师的悉心教授下,他越发感到天资仅仅是学好音乐的敲门砖,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因此,朱海平开始更加珍惜这段求学时光。

晨星未落,他笛声已起;月上中天,他笛声依旧。即便数九寒天,他依旧坚持在学校不远处的清水河畔练习。为了方便按闭音孔,他索性剪掉了白线手套的手指部分。一个冬天下来,他的手上被冻得满是裂口。

就在朱海平醉心于竹笛演奏时,那些更加多元、新颖的西洋乐器已风靡全国,传统乐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朱海平却并没有跟风,他觉得传统总得有人继承,几千年的积淀不能就这么丢了。

为了继续自己的梦想,朱海平显然需要吸收更多的养分。在一位老师的引荐下,天津音乐学院竹笛演奏家陆金山教授成为了他的伯乐。从此,朱海平没有了周末。为了去天津上课,他总要半夜起来,带上一包提前准备好的点心赶火车。尽管很辛苦,但每当朱海平见到陆教授时,旅途的疲惫总会一扫而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如同一位一往无前的攀岩者,一步一步向着竹笛演奏艺术的高峰不断攀登着。

1993年,朱海平被分配到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宣传部工作。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养成了凡事不落人后性格的朱海平开始补习业务知识。工作虽繁忙,但他却不曾放下竹笛。这份坚持也提升了他的艺术水准。随后,在一次厂内举办的庆典活动中,朱海平表演了一段竹笛演奏,自此便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舞台,开始频繁亮相宣化区乃至全市的文艺舞台。

传承技艺育桃李芬芳

虽然在圈子里有了些名气,但朱海平并没有停步不前,继续潜心于竹笛演奏创新上。父亲朱连级与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颇有渊源。冯子存是将竹笛这门盛行于民间的古老乐器以独奏的形式,登上大雅之堂的第一人,后来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在父亲的介绍下,哥哥朱世平成为了冯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而朱世平也从哥哥那里收获颇多。正所谓艺不压身,朱世平也积极吸取南派竹笛精髓。此后,他还掌握了巴乌、唢呐、笙、箫、葫芦丝等乐器的演奏手法,通过相互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

2006年,朱海平如愿成立了喜相逢竹笛艺术团,教授学生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他的带领下,喜相逢竹笛艺术团逐渐成熟起来,并开始崭露头角。全国第一届桃李芬芳音乐会、北京奥组委举办的中华世纪坛大型演出、北京民族乐器大赛,以及我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中,艺术团不仅赢得了赞誉,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聆听到了竹笛的声韵之美。

音乐上的造诣与个人的胸怀是分不开的。朱海平不仅痴迷音乐,还有一副热心肠。当他得知康保县有一位20多岁的盲人,生活窘迫,但自幼喜好竹笛,他便驱车前去看望。此后,他还专门为其定制了价值千元的竹笛和陶笛,并在运气、指法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使这名盲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此外,朱海平还经常参加惠民演出。去年春节前夕,他来到宣化区塔儿村乡羊圈沟村,把自己特别创作的贺岁曲《新挂红灯》带进了小山村,赢得了村民热烈的掌声。

如今,纵情竹笛艺术40载,荣获诸多殊荣的朱海平依旧淡泊如初,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因为他深知,音乐的感染力源于生活,只有站在厚实的乡土上,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并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魏明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