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牲口当了套,也要听听大吕庄的大平调”,高亢的唱腔声,粗犷的器乐声,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叫好声。2019年12月21日下午,虽然天寒地冻,但滑县四间房镇大吕庄村的文化广场上却热气腾腾。大吕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正在津津有味的瞧唱戏,瞧得就是他们熟悉的大平调。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瞧唱戏,即使在农村,都已经仿佛是不时兴的娱乐方式了,但在大吕庄村,看戏,特别是看大平调,仍然是村里老百姓的保留娱乐方式。大吕庄人为什么对大平调情有独钟呢?这就要从大吕庄村和大平调的故事说起了。
大吕庄村和大平调的故事
大吕庄村和大平调的故事,说起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大平调作为乡土戏曲的一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
演出剧目《三子争父》
高兴的孩子们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大吕庄人接受了大平调戏曲艺术,并在村里办起了戏班,没想到,这一办,就办了一百多年。”大吕庄戏迷俱乐部顾问、《大吕庄村大平调志》主编赵相臣对记者说。
一百多年来,大吕庄村的大平调戏班,有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
大平调演出所用的行头
演出现场
1947年,大吕庄村和周边村庄一起被解放了,村里的戏班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大吕庄的大平调戏班从过去的不入流,上不了台面,开始登上正规的舞台,并正式成立了滑县胜利大平调剧团。剧团中,仅仅大吕庄人就有20多个,除了唱老戏,他们还自编自导自演新戏,一时间,大吕庄的大平调名声大噪,不仅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喜欢听,他们的影响力甚至扩散到了内黄、长垣、浚县等周边县市。
即使在文革期间,大吕庄人仍然没有放弃大平调,他们用大平调演出的革命样板戏,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段别样记忆。
演出现场
伴奏的都是大吕庄村民
1978年,大吕庄村恢复了大平调剧团,一些老艺人纷纷复出,村里对大平调感兴趣的年轻人,在经过培训后,也开始走上舞台,接过了前辈们的衣钵。大吕庄的大平调艺术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期间,仅仅大吕庄村的这个业余剧团,就为滑县、浚县、内黄县、延津等正规县剧团输送了30多名专业戏剧人才。
大吕庄,一度成为大平调这一乡土剧种在豫北大地上的一个重镇。而一个乡土剧种能在一个村里传承发展一百多年,也算的上是一个奇迹了。
大平调给大吕庄带来的变化
在当天下午的演出现场,记者和刚刚演出结束的刘学参聊了起来。刘学参也是大吕庄人,他于1979年进入大吕庄村大平调剧团学戏,现在在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工作。前一段,他带着他的拿手好戏《包公碑》,走进了清华大学。
正在演出的刘学参(右)
演出现场
“大平调作为一个乡土剧种,能走进咱们国家的最高学府,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刘学参说,昨天他接到通知,说是村里要进行演出,就特意从濮阳县城赶回来了。“我是从大吕庄村走出去的,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回来给老家人唱上几句,图个乐呵。”
像刘学参一样,大平调改变了大吕庄村好多人的命运。王殿臣1977年进入村剧团学戏,后来他转行做起了钢材经销生意。
王殿臣接受采访
“大平调的剧目,宣扬的都是忠君爱国,孝敬老人,与人为善的主题,我在学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认同了这样的观点。”王殿臣介绍说,正因为自己在生意中,始终本着以诚待人的原则,自己的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学戏的经历,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豫北这一带,提到大平调,必然会提到大吕庄村。别看大吕庄是一个村,名声还真不小。”今年已七十多岁的赵相臣自豪的介绍说,大平调就是大吕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只要提到大平调,每个大吕庄人的脸上都有光。
“大吕庄,三里长,人人都唱平调腔”,这句话,记者在大吕庄深有体会。村里的老百姓说,有时候在地里干活干累了,几个人树荫下一聚,你唱两口,我来几声,吼上几嗓子,大家哈哈一笑,疲劳就一扫而光了。
演出现场,记者看到,虽然这些唱段大家已经听了好多次,但是每个人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大平调演出所用的乐器
大平调演出所用的乐器
“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村里唱戏,本村的人看,外村的人也来看。不仅村里的人演,外边剧团的也来表演,村里管饭,热闹的很。”村民秦要勇介绍说。
据了解,大吕庄连续两次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不少人在大平调的滋养下,走出了大吕庄,走上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大平调,让大吕庄拥有了和其他村庄不一样的气质和气象。
大吕庄人对大平调的梦想和困惑
12月21日夜里,大吕庄大平调剧团团长王太江的家里,不时传出排练的声音。他正和弟弟王太广、姐姐王素爱,剧团演员李慧芳一起,在排练明天的演出剧目《三子争父》。
“明天下午的演出,我们这出戏要带妆演,今天晚上对对戏。”王太江说。
晚上排练
晚上排练
1996年,王太江接过了父亲王忠喜的班,担任村剧团团长到现在,他们家可以称得上是梨园世家,大平调在他们家已经传承了6代人。
王太江的姐姐王素爱目前在滑县大平调剧团工作,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也是因为明天的演出专门回来的,谈到当前大平调的传承,王素爱无奈的说,现在社会上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大问题。王太江也深有同感,他说,“原来我们村有戏班,学戏的年轻人也多。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没几个对学习大平调感兴趣的,村里的剧团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正在演出的王素爱
看的入迷了
采访中,大吕庄的百姓对记者说,现在还能经常听到大平调,真的要感谢村里的戏迷俱乐部。王殿臣是大吕庄村戏迷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他介绍说,这个俱乐部是2016年成立的,当时成立这个俱乐部,最主要的考虑就是觉得大平调在大吕庄传承了一百多年,不忍心在我们这一代给中断了,再说,村里很多人对大平调很有感情,所以,和其他人一说,大家都同意,就成立了这个戏迷俱乐部。
戏迷俱乐部成立后,大吕庄村的大平调事业开始有人主动张罗了,俱乐部每年都要给群众组织十几场演出。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了浚县大平调剧团原团长秦守增。退休后的秦守增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为大吕庄的大平调事业发挥余热。
正在演出的秦守增
扶老携幼来看戏
“我这一身的本领,总得传下去,可现在除了自己的子女外,其他人愿意学习的,真是越来越少了。”说到现在的情况,秦守增老人仍然对他们那个年代的火热情况回味不已。
“除了人才断层,村里的大平调事业,还面临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村里的俱乐部没有其他收入,日常开支全靠俱乐部成员你一百,我五十的,凑点钱,还是自愿的。所以,有时候就是想办点事情,也因为资金问题就搁住了。”作为村里戏迷俱乐部的顾问,赵相臣老人不无忧虑的说。大平调已经成为大吕庄人的一种精神慰藉,一种故乡情结,大吕庄人不管走的再远,只要一听到大平调,就会想起自己的老家。可面对现在的困境,他实在担心,大吕庄的大平调事业还能传承多久。
赵相臣接受采访
“希望我们的村的大平调还能再唱个一百年!”在大吕庄采访的时候,不少群众纷纷对记者说。望着他们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我们衷心希望他们的这个梦想能够实现。
记者手记:在采访中,大吕庄人也认识到,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大平调作为一个乡土剧种,现在面临的困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但他们说,他们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大平调和现在人们的生活贴的更近一点,争取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喜欢上大平调。另外,国家自2015年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来,对地方戏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也是支撑他们继续坚守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一群普普通通的庄户人,为了一个地方戏的发展传承,已经坚守了一百多年,并且还要传承下去。大吕庄人这份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坚持和坚守,值得你我为他们点赞!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