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古 琴

天津日报:古琴热为何持续升温

来源: 2013-11-22 12:00

  

天津日报:古琴热为何持续升温

   【神州乐器网讯】古琴,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享有“国乐明珠”的美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诸葛亮施空城计、悠然操琴智退司马懿十万大军,古琴那婉转而余韵不绝的声音,伴着中国文化长河流淌数千年。而今,曾一度淡出生活的古琴艺术一改往日高居庙堂的姿态,又在民间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热潮。演出界的业内人士曾向记者透露,在天津,古琴演出的票是不愁卖的,因为总会得到一批古琴拥趸的支持。而各种古琴雅集和培训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证实了此言非虚。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古琴的复苏呢?

  当精神需求遇到了文化魅力

  ——古琴热一触即发

  日前,在天津图书馆举行的一场“妙处与君说——古琴赏识和示范”的公益讲座,让记者见识到人们对古琴的喜爱。提前三天,讲座入场券已经被预订一空。在讲座现场记者看到,两百余人的讲堂,早早地就座无虚席,听众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大学在校学生,他们之中不仅有大量古琴爱好者、研习者,还有更多被琴韵所吸引,希望更多了解古琴的人,并不像之前印象中的“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记者了解到,天津图书馆在开办“音乐大讲堂”一年多的时间里,公益讲座经常这样爆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增长,对精神文化的内容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讲座中,古琴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琴的基础知识,如何认琴、识谱,基础弹奏技法所对应的各种声音,在边演示边讲解的过程中,记者这样的门外汉,很快对古琴有了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宛如天书般的古琴减字谱,也可以认读若干了。李凤云告诉记者,古琴入门并不难,古琴的音乐大多节奏舒缓,且相对其他乐器而言,古琴与人的接触更直接,力量的一强一弱,心绪的一起一伏,都可以通过指尖的一弹一拨直接传递给琴弦。此外,和西方乐器使用的简谱和五线谱不同,古琴用的是减字谱,标记的不是音高和节拍,而是每个音在弹奏时的指法,哪根手指,按在哪根弦上的什么位置,全都写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诞生于千百年前的减字谱,让古琴曲的曲音曲调可以一代代地完整流传,让今人依然可以欣赏到古人耳畔的音乐,这不仅是一种音乐的流传,更是历史的流传,文化的流传。

  谈到古琴的普及,李凤云说,在2003年古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琴迎来“热潮”,除了古琴本身的吸引力外,这与一系列公益推广活动也是分不开的。中国非遗中心、文化部每年都有一些活动,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也配合相关部门做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古琴进大学”活动,“古琴古诗汇今曲”音乐会,邀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生走进音乐厅,聆听美妙之音。“九九重阳琴箫诗词”音乐会,邀请劳动模范、中老年市民和广大爱好者,在天津音乐厅,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也进入中小学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她谈道:“这些孩子中会学习古琴的只是一小部分,但在他们成长路上听到‘这个声音’或许会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影响。”

  此外,记者了解到,南开大学古琴社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也为天津的古琴普及做了很多工作。李凤云教授的硕士生中就有一名南开学子。

  国人从古琴之韵中

  找到心灵的归宿感

  在讲座现场,古琴爱好者王巍告诉记者,他学习古琴仅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古琴给他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静心,如今生活节奏太快,压力也比较大,但是下班回家后,每每独处抚琴,琴声仿佛可以与自己对话,紧张的情绪就会很快平复,而且单作为乐器来讲,古琴的技法入门比较简单,只要用心,很快便可弹奏完整的曲调。古琴声音不大,所以练习不会干扰他人;二是通过古琴,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和理解。因为古琴与诗词歌赋、书画、历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元素相辅相成,可以说古琴为自己打开了一道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今天我来,除了自己学习,还向李教授咨询,如何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现在我有了答案,孩子还太小,可以学习弹奏,但不一定要强求,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她,家长可以引导,即便是让孩子多听一听,对她的心性修养也是有好处的。”

  一位大学生在听过李凤云教授的讲座后,很激动地对她说:“以前我听交响乐,回家后觉得非常兴奋,可能整晚睡不着。今天我听到了古琴的声音,没有那么兴奋,但是却特别舒服、安宁,我觉得这才是我需要的,能融入我灵魂的声音。”

  李凤云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根脉深远,古琴弹奏是一门需要深厚文化修养的艺术,自古以来参与古琴作曲、弹奏、传播的很多都是文人大家,比如孔子、苏东坡等。文人或独自焚香操琴,或约三五好友一边抚琴,一边共歌一曲,可见,与其他乐器不同,古琴更讲究演奏者与自我心灵的对话。而且,古琴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同成长,它是流淌在华人灵魂深处的声音,这种联系是割舍不断的。所以,对于李凤云而言,古琴发展到哪个时期都不担心它会失传。以前,古琴较少受到关注之时,很多人觉得古琴艺术的传承岌岌可危。而她认为,古琴绵延至今,因为它是经典,说明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随着传统文化回归,它还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搭起了

  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津门,古琴热绝不仅限于单独举办的古琴演出或古琴研习课程上,在茶艺、香道、诗会等很多传统文化雅集中,都有古琴的身影。在记者参加的一次以沉香为主角的品香会上,古琴音韵与沉香氤氲交织在一起,三五好友围坐交谈,没有觥筹交错、大快朵颐,却更多了一分安详恬淡。似是被这样的气氛感染,人们的谈话音量也渐渐收敛,内容也渐渐从生活的琐事转移到心灵感受的交流,压力得到释放。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手机、微博、微信等通讯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信息交换越来越便捷,但从某种方面来讲,却影响了人们深入心灵的沟通。人们很少有机会相视而坐,就共同的话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谈。天津沉香博物馆馆长黄毅曾说,品香会实际上更注重的是“会”,以沉香为媒介,让人们有机会会友,有一个安静的空间沉思。在记者看来,古琴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不但作为人们共同的兴趣点,让爱好者共聚一堂,它还将中国古代文化串接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古代书画中找到琴的影子,可以伴着琴韵品香品茶,可以和着琴声吟诵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生动地呈现在生活之中,而不是躺在古籍之上。

  李凤云告诉记者,她接触的很多爱好者学习古琴并不是专门为学一样乐器,学习古琴是他们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古琴在今天得以复兴,很重要的一层原因是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情结日益深重。如今,古琴在国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英国和美国都有琴社,也有外国人来中国专门学习古琴。比如莫斯科音乐学院世界文化中心来中国学习中国琴和箫。那些演奏者都已经达到开音乐会的水平,也常在孔子学院演出。这些演出引发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这是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从古至今,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性,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经常受邀在国外举办“琴韵箫声”音乐会。

  有人提出近年来急速发展的“古琴热”会造成弹琴者和教琴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对此李凤云教授表示并不担心,她相信这会是一个淘沙的过程,优秀的专业的古琴艺术终将被保留下来。“很多人听过我们的演出之后发现,这是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呈现。而不是说得很玄妙,弹起来很勉强的表演。”焚香、穿汉服等是一种表现形式,却不能用这些来喧宾夺主,或是来掩饰功力上的缺憾。李凤云认为古琴艺术像唐诗宋词一样,人们都会说唐诗宋词好,传诵至今。但是,并不是全民都去按照词牌去作诗词,只要知道就好。具有悟性和能力的人可以进一步研究学习。古琴也是一样,不可能让农民全部放下手中农活去弹古琴。“全民学古琴”这种现象是很畸形的。十年前真正好的演奏家不过一二十人。现在有些人学几天就标榜自己是演奏家。这是社会浮躁的体现。我们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普及和传播。古琴需要健康的传承,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会造成人们对古琴的曲解。

  对于未来,李凤云表示,她仍会继续坚定地传播传统文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情,继续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细心体味那“和、静、清、远、古、淡、恬、雅……”之意境。内心强大了,然后服务社会。“我们在音乐学院开设古琴传习室,这是古琴专业学生的学习区域,如果有外来的爱好者我们也欢迎,有雅集我们也发布,我们希望给更多古琴爱好者一个纯净的空间。”

乐器商城|乐器培训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