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制度在中国有些像评职称 古琴入门并不难
【神州乐器网讯】沙白: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申遗也成功了。你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申遗成功后的现状?如何评价申遗制度对项目的传承影响?
吴炯:申遗好象有过一窝风。但我觉得正因为以往太过忽略身边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给人这样的观感。申遗制度在中国,有些象评职称,申遗背后有光环,因此操作起来也世俗化了,所以是不是非遗项目、是不是非遗传人,就象文凭一样,含金量且不论,有没有很重要。个别的申遗也与地方政绩挂钩,学术性被忽略了。而申遗之后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合理,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说法。所以,申遗对项目传承的影响其实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各地方的政策。失传或是光大,我觉得和申遗制度关系不大,申遗只是给你一个名分。有些可以产业化的项目做活了,有些则只是一个备案。不少地方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是有实质性支持的,这要看地方政府是不是愿意,看你是不是得力。所以,制度如何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如何实施。
多年前我曾咨询过本地的有关部门,我说无锡古琴可否申遗,回答我的是一个问题:古琴是无锡独有的吗?还有一个问题:无锡古琴产生过流派吗?我觉得两个问题都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但是用一句话回答的话,无锡古琴就不能申遗了。因为古琴不是任何一个城市独有的,也没有什么发源地。无锡古琴也不象某些城市只有一个流派一个传人,而有很多流派很多传人。我纳闷,只有一个流派的可以申遗,有很多流派的,反而成了没有流派不能申遗。这岂不是笑话?流派能代表古琴文化吗?所以,申遗也是一个学术问题,需要拿事实去说明问题。后来我拿了一本申遗材料上报文广新局,领导看了以后认为的确有价值,非常重视,这才成功。至于人治之下,对“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评定授予,同样会出现混水摸鱼。所以申遗对传承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什么影响都可能。
沙白:大多数人都是从影视剧作品中看到了古琴,比如金庸武侠剧《笑傲江湖》等,甚至还看到过古琴曲谱几近天书;在传统文学故事中,也有《广陵绝响》的典故,古琴的神秘感究竟来自哪里,当下的现代人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古老的乐器?
吴炯:我觉得古琴的神秘感来源于古人对琴的浪漫主义神圣倾向。在《诗经》的时代,古琴还很通俗,到了汉代,琴就走上了神坛。我觉得这既是琴发展的机遇,也是文化的选择,因为古琴在汉代就成为最为完善的乐器,而被文人所喜爱,从此文士阶层就将自己的人文理念映射到琴上,这就是古琴神秘感的来源。通俗地讲,就是因为古琴优秀,所以被人看好。而描述它越高深,就越引起大家的神秘感。弹琴人少,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现代人面对古琴的心态是多样的。被神秘感吸引、被音乐吸引、被风雅吸引,或是寻找文化寄托,或是追求人生境界。当然也有好古附庸,但总之是因为对古琴文化的喜爱。事实上古琴入门并不难,比昆曲容易得多,而且古琴有一些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再创作的个性发挥,这是现代人尊重个性的一种契机。当然,也有些人对古琴有些认识上的误区,我觉得那是读书少的缘故。还有就是过于拨高古琴,那其实也是读书少的原因。对于爱好者,古琴回到生活常态我觉得是最为合适的。回到《诗经》那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就很好。笼统地要回答应该如何面对古琴,我觉得也无法讲,缺什么补什么吧!只有一点要重视的,就是从历史中寻找传统的真谛,沿着传统去学习和发展古琴,这样至少不会有偏差。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