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古 琴

民族的琴 艺术的琴

来源: 2015-07-21 12:00

民族的琴 艺术的琴

吴文光弟子李一凡在现场演奏

民族的琴 艺术的琴

吴文光先生与嘉宾在书画展现场

神州乐器网讯   7月16日,洛阳龙门博物馆,“琴心墨象——吴文光书画艺术展”在这里低调开幕。年近古稀的吴文光出身于古琴音乐世家,父亲吴景略先生是琴坛一代宗师、虞山吴派创始人。吴文光4岁习书、10岁学琴,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师从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研习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留学美国,在威斯里昂大学获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
  此次书画展作品涵盖琴乐、临古、诗文、自拟四类,展期持续至9月16日。开幕当天举办了一场现场古琴演奏会,当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兰州及中国香港的吴派传人、琴友在洛阳龙门古琴社举办了一场古琴雅集。
  吴文光先生接受大河收藏专访,从古琴音乐的传承与教育的沿革,说到琴人的职业训练与现实生存,从书画展的呈现说到琴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从古琴的打谱、理论研究说到现代音乐理念注入、交响乐编曲探索……记者深感吴先生谦逊而严谨的文士风范,获益良多。
  古琴不只是技艺
  古琴和书画是古代文士必具的艺能及修养,琴人习字,书画者习琴,在古时是很平常的事。而在现代社会,艺术门类分工日益细微,专门化,职业化的倾向,改变了古琴艺术的现实生存状态,致使这门传统艺术日渐失去传统的精神和生命力。吴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即跟随溥雪斋先生习书法,在书画领域先后受教于沈草农、樊伯炎、蓝玉菘、王世襄等前辈。而这些书画大家同时也是琴人,精于古琴。在他们及更早的中国文人,古琴不是一项专门的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是性情的表达。“所谓‘琴心’,便是情性的表达,艺术的琴,修养的琴,书画亦如是。”
  后来进入音乐专业领域学习之后,师尊们也鼓励吴先生继续研习书画,掌握更多的艺术门类,对于古琴的学习多有助益。在晋唐宋明帖学基础上,吴先生又涉猎甲骨、金文、篆隶、汉简、章草、魏碑诸领域。
  自上世纪50年代在音乐学院成立专门学科民族音乐系,古琴被纳入近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教育传承有了质的不同。迄今六十余年,一个甲子的时间,在中国大陆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演奏人才及理论研究人才。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一二十年,作为一种传统方式的回归,古琴进入大众的视野。它被作为传统音乐文化来看待,而非单纯的一种专业演奏技艺。社会上的琴人也通过协会等组织起来,恢复了一些原先的琴社、琴馆,针对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使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吴先生表示,与西方乐器的看重技术训练不同,古琴更强调文化层面的理解,需要文化底蕴来支撑。作为琴人,在习练技艺之外,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接受更多的姊妹艺术,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从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体会,音乐、书法这两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在审美、技法、气韵上,都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可以相互借鉴到一些东西,融合某些东西,但又不可全然替代。书画艺术展的初衷,便是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在书画方面的实践,积累,呈现给大家,跟中青年,后辈琴友有一个交流,给大家一些启示。
  古琴曲变身交响乐?
  作为独乐乐的民族音乐形式,古琴在当代不可避免地陷入生存困境。近年来,吴先生致力于探索两种音乐形式的融合,把民族音乐基因注入现代音乐技术,探索古琴艺术在当代的可能性,成果斐然。
  古琴的音量受限制,演奏模式是文人雅集,三五人而已。现代音乐演奏中,听众与演奏者是分开的。吴文光已释编了几十首古琴曲,保留古琴曲的音乐特征,作主题性的改编或架构的重组,通过结构的扩展,乐曲的组合,把古琴乐改编成交响乐,以钢琴、提琴、木管乐器等来表现,使乐曲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古琴也有史诗性的大型作品,如广陵散、离骚,非常适合编曲。”经过重组的古琴曲,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基本架构与古琴曲的原汁原味,承接了古琴曲的基因。未来,吴先生希望致力于释编古琴曲,发掘3000首古琴曲库的巨大宝藏。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