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原版幕后团队打造的中文版《妈妈咪呀!》昨天进行了首演。该剧将“驻扎”北京世纪剧院连演80场,这在京城尚属首次。有业内人士表示,中文版《妈妈咪呀!》承载了培养北京音乐剧市场和观众的重任,赚不赚钱已经变得次要。
■大江东去
勇敢的“妈妈” 难得的开局
作为一个好吃的人,下馆子是必不可少的。判断馆子的好坏自然个人有个人的方法。笔者的习惯是,到了饭馆先数桌子和上座率,以此来计算饭馆的流水盈利以及与此对应的饭菜和服务的质量。
昨天,同样的方法被用到了一个叫世纪剧院的“馆子”,去品评一个叫“妈妈咪呀”的大餐型演出。
如果从数桌子算流水的角度,《妈妈咪呀!》的开场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剧场观众很满,虽然“馆子”太大,肉眼算上座率比较困难,但估计八九成总是有的,而且据内部工作人员透露,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自发购票。
从演出本身的进程来看,可以说是很不错。
无论是剧情的推进、歌舞的感染还是笑点的引爆,基本上演出者希望达到的效果都达到了。普通的观众并没有像部分看过原版甚至看过不止一个原版的资深fans那样对中文版怀有初始的成见,他们只是自然地看演出,演出也就自然地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当然这是所有花了钱买票的观众与演出者之间最正常不过的关系。
演出期间,所有精彩的地方都会引发掌声,幕间也是,听得出来,观众的掌声是真诚而热烈的,尤其是剧终谢幕的时候,长达十几分钟的、持续不断的、有节奏的掌声和欢呼,与演出方有意识设计的返场歌舞互动环节,基本达到了爆棚的效果,这种常常见诸于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场面,在舞台演出中并不是太多。从此也可以看出音乐剧这种演出类型的特点,估计激动过后的观众大都会觉得不菲的票价物有所值,而演出方尤其是在台上奋战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员们也会获得充盈的成就感。
虽然,该剧的西方式剧情让相当一部分因为假期而带着孩子涌进剧场来进行“素质教育”的家长们多少有些尴尬——我边上的一位母亲面对上小学的女儿的询问就经常无语,只能用“你就看着吧”来搪塞,也真难为她,要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性解放和传统家庭伦理观破碎浪潮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跟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解释清楚,也就不用看戏了——但绝大多数成人观众是看懂了的,这当然是中文版的功劳。事实上,以音乐剧这种歌舞和对白各占差不多一半的演出形式,人物关系的交待和剧情的推进基本还是靠对白,歌舞的作用更多的是渲染和升华。所以如果是英文版的话,这个一个女儿三个爸的离奇故事在中国,能完全看懂的估计就不多了。反正我一个号称英语六级的朋友在看原版的时候,就没发现仨父亲之一其实是同性恋。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